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物科学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7日 13:21


一、专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2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39人。现有在校本科生人数1029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1。实验室总面积8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7000余万元。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国家农科教示范基地1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校外实习基地27个,为专业教学和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

专业教师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自治区一流课程5门,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5部。

学生就业稳定优质,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学校本科院系之首。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校友中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上市公司董事长、政界英才、学科带头人等一批杰出人才。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动物科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具有70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两个本科专业之一,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4年首批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的畜牧学一级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同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专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依托,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三牧”,为国家和自治区畜牧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培养基础扎实,掌握动物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动物科学专业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和时代特征”的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新农科建设相关要求,设立了英才基地班和卓越班,进行个性化、小班化教学及班主任、导师制双重管理,强化科研训练,推进拔尖创新型畜牧业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产学研协作。与内蒙古正大集团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成立校企合作班,采用“3+1”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打通毕业到上岗的“最后一公里”,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素质畜牧业人才。

2)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反哺教学

强化科研团队一定是教学团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9个草原英才科技创新团队作用,强化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团队带动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依托科研团队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打造一流课程。专业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一流课程5门。

3)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建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云畜牧”创新平台,开展“幻灯片+虚拟仿真+云实景+大数据”的“四维”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发展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以新农科建设为导向,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动物科学专业。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质师资、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六个方面不断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1)着力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

以核心课为抓手,建设一批体现新农科特色的一流课程;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强化协同育人,完善实践体系。在进一步完善体现新农科内涵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培育新农科学科专业增长点。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和构建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校外27个实践教学基地,与伊利集团、优然牧业、内蒙古正大集团等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

3)进一步完善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将科研优势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科研反哺教学,加强协同育人,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相互支撑的关系。着力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流教学团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激励科研一线的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从科研中寻找教学内容和手段,实现高水平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