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科学与技术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7日 13:09

一、专业基本情况

农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授农学学士,总学分164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6.8%,本专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达100%。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具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2人,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国家二级教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自治区 “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个专业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新农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植物生理学》《耕作学》和《玉米全程机械化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教学模式已应用于本专业教学。

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其中依托植物生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农田土壤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学院实验中心等国家、省、校级各科研机构,先后支撑本专业学生完成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农艺文化节等各类项目20余项,为本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特点,先后与中化农业内蒙古分公司等20多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确保学生每年开展不少于6周的顶岗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立足内蒙古寒旱区生态特点和农业特色,面向“大农学”和“大农业”,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突出区域特色,培养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结合,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致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生态重建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历史沿革:1985年招生第一批植物学研究生,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2003年我校申报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并获教育部批准,2004年开始招生第一届本科生;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我国较早设立该专业的农业院校之一。至今本专业已有14届毕业生约620余人遍布于全国从事与植物科学和生产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建立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涉农企业协同开设《新农人》等新农科实践课程。强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衔接,建立了“5田4课”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机制。实行了全员导师制,将实验、实训课、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联系为一个整体,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与时代特征”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体系;创建了大学四年不断线的“5田4课”实践教学与“1制5关”( 1整年全农时;开题、田间试验、室内分析、撰写论文、答辩5关)本科论文指导模式;形成了一套具有边疆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了导师制科研反哺教学育人途径。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以培养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具有民族区域特色、满足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的一流本科专业。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常态化教育理念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各环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增设《专业导论》《劳动教育与实践》等必修课,创新“农艺文化节”等第二课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一懂两爱”人才。

2.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育人,注重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拓宽到“耕种管收经营”一体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增设《新农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模拟仿真实验室、建立 “农科互联平台”和“科技小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建立稳定的自治区级产教联合示范基地5个。打造国家或自治区级产研教示范基地1-2个。

3.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引进高层次人才5-8人;派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3-5人/年、教学会议5-10人/年;组建由校内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3支;培育并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

4.建设高水平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将《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技术》建成国家或自治区金课;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适应现代学生对教学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5.深化改革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结合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校内建立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校外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