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科介绍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4日 23:23

植物保护学科创建于1958年。2001年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植物病理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培育)。2011年获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自主备案设置农药学硕士学位点及在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增设作物保护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同年获批教育部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设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围绕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进行科学研究。在草原有害生物和向日葵、马铃薯、燕麦等寒旱区特色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成灾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特别是在草原虫害成灾机制及防控技术、昆虫资源保护与物种多样性、捕食螨控害评价、向日葵和马铃薯重要病虫草害以及燕(荞)麦田杂草的防控以及微生物农药创制等领域具有优势。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13人。学科共有3人入选草原英才,4人入选内蒙古321人才梯队。学科有2位老师入选第八届内蒙古品种审定委员会;1位老师担任国际向日葵协会理事;7位老师担任全国及内蒙古各级学会理事。

目前,本学科拥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向日葵综合防控岗位和燕荞麦草害岗位;联合中科院动物所康乐院士建立了草原昆虫研究中心;获批了内蒙古寒旱区作物病虫害防控工程技术中心;内蒙古土传病害微生态调控院士工作站;内蒙古教育厅生物农药创制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及“内蒙古马铃薯有害生物监测与绿色防控”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

近5年,本学科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累计经费达3800万元;获批了内蒙古首批揭榜挂帅项目1项(1000万元)。共发表文章233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制定地方标准15项。编写专著和教材15部。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等10余项奖项。

近5年,学科还加强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在引智项目、政府间合作项目以及教育部援外项目的资助下共邀请40余位国内外专家来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共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2次,国内学术会议4次。学科共派送6位年轻教师和5位博士研究生到国外进行联合培养。毕业研究生共有6人次和13人次分别获得内蒙古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优秀论文。本科生也在全国以及内蒙古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和“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斩获了金奖、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本学科还利用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三区人才,科技小院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将本学科在草原和特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科技培训和田间地头的形式进推示范推广。同时,本学科还和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协作,将已有成果整合在科技小院的示范田中,通过观摩活动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实现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韶华不负,未来可期。植物保护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以及获批的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将为学科插上一双翅膀,助力学科快速发展。期待着未来的植物保护学科犹如一只展翅的雄鹰,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