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年根植北疆,七十年逐梦草原。值此建校70周年之际,内蒙古农业大学微官网推出“农大记忆”专栏,陆续发布含“七秩说一”“名人怀忆”“流金岁月”等三个系列的纪念文章,从中回顾学校的光辉岁月,感悟历史的发展,体察时代的变迁,“忆名人关心备至,书轶闻山高水长”,在踔厉奋发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共创学校美好明天。
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正式成立。
党和国家为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教育和畜牧事业,动员全国各高等院校,选送优秀畜牧、兽医专家、教授和讲师,支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当时,我国养羊学界四大名教授之一的彭文和教授,亲耳聆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热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具有雄厚实力的教学与科研院所,积极投身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的创办之中,参加建校工作,任畜牧系主任,亲身执教养羊、养猪等专业课。彭文和先生为内蒙古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草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内蒙古第一个大学教授,曾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彭文和教授
彭文和先生从事教学几十年,其教书育人的经验与实践有目共睹。他提倡“尊重科学,注重实践,善于思考,勤学苦练,育人知任,教其成才”。在课堂上经常讲的一句话是:“科学是最严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实践出真知,要在实践中求教,在探索中追求真理”。
彭文和先生性情豪爽耿直,热爱祖国,尊重科学,坚持真理,为人师表,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拥护,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教授。1957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初具规模。师资队伍逐步形成,教学与科研设备完善,实验室、教学牧场基本建成,学院开始扩招学生。正当教学踏人正轨,建校工作顺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反“右派”运动开始了。学院组织开展“拔白旗”运动,彭文和先生被插上“白旗”,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学生围攻批斗。一次批斗会上,有学生责问彭教授:“你为什么要搞洋奴哲学,崇洋媚外呢?”彭文和先生说:“我是教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让你们拓宽知识,增进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动态,这还有错?外语我会你们不会,今后外语你们也是要学的啊!”教授用恳切、坦诚而直爽的语言回答了问题,显示了学者的高风亮节。其正直的品德,不畏风险、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举院同仰。

彭文和
1958年全国“大跃进”,农牧业战线一些“专家”、“教授”紧跟不舍,随波逐浪,提出“亩产万斤粮”、“养猪快速增重四割(割耳、割尾、割蹄、割睾丸)法”等不切实际的“创高产”口号。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农学系种植“海绵田,亩产万斤粮”,畜牧系大搞“育肥快速增重四割法”,热火朝天地搞起“高产田”、“高产群”的“创高产”活动。就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创高产的运动中,彭文和先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明确指出,养猪育肥快速增重的“四割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缺乏实践证明的。他的观点很快引起一场风波,批判文章和小字报像雪片一样飞来。批判他“没有改天换地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缺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雄心壮志”,是保守主义、形而上学反动思潮的代表,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彭文和先生没有灰心,继续坚持在教学岗位,积极组织科研与教学工作。他慎重地表示:“对违反科学,脱离实践的‘四割法’我的观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实践证明“亩产万斤粮”、“养猪快速增重四割法”统统是伪科学,是吹牛、浮夸,是经不起历史和时间考验的。

彭文和先生手迹
彭文和先生既是一位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教授,又是一位学有所长、知识渊博、理论雄厚、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下,经常深入牧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畜群进行调研,为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64年春,彭文和先生到锡盟正蓝旗“五一”牧场搞调研,每天都深人牧场、畜群和工人调查了解养羊情况。场长邀请彭文和先生对牧场细毛羊进行全面鉴定并给予技术指导。鉴定当天,全场技术人员和牧工踊跃参加,都想现场观摩学习教授的鉴定技术。鉴定中,有些牧工为考验教授的本领,有意把鉴定过的羊只做了记号重新放回到未鉴定羊群中,看鉴定结果是否一致。当鉴定到这只羊时,彭文和先生微笑着说:
“这只羊我已鉴过,不必再鉴了。”工人们怀着怀疑的心情,又把一只鉴定过的羊放入待鉴定群中,当鉴定到这只羊时,先生又笑着说:“再鉴定一次?”其鉴定结果和第一次完全一样。在场人员拍手叫好,伸着大拇指欢叫:“真是个羊专家”。这件事很快在锡盟广为传播。

彭文和(中)
1964年秋,应自治区畜牧厅邀请,彭文和先生赴锡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调研。调研组人员坐着勒勒车、住着蒙古包、抬着大杆秤、拿着大皮尺(测量工具)开展调研,有的同志形容说:“咱们是四原始调研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彭文和先生从不叫苦,白天到羊群测量鉴定,夜间还要深人蒙古包向牧民调查访问。通过深人地考察调研,彭文和先生在总结中,突出地论述了三点意见:
一是,乌珠穆沁脂尾羊是古老蒙古羊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它在漫长的枯草期,饥寒胁迫的恶劣环境条件下,依然正常繁殖生长,而且具有生长发育快、耐粗饲、适应性强、抗逆性和抗病力好的遗传优势。
这些优良性状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严格地保存下来。二是,依据鉴定,乌珠穆沁脂尾羊可分为四个类型,即板凳型、高腿型、长躯型和圆桶型。各个体型都有体大、健壮、结实的体质。这为选择种公羊,提高畜种增加生产性能提供了物质资源。它将为不断完善种质基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是尽快增加产肉性能提高肉的品质和毛皮质量的先决条件。三是依据屠宰试验测定,4周岁成年羯羊,其体重可达80~
90公斤,胴体重40~46公斤,脂尾重9公斤左右;6月龄羯羔羊一般体重可达33~50公斤,胴体重18~28公斤。据计算,4周岁成年羯羊4年则需饲用干草4380公斤内,年均干草1095公斤,成年羊是羔羊饲用量的5倍。因此提出发展乌珠穆沁羔羊肉生产最经济、最划算。它既可增产,又能减少草场压力,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牧民收人,并为实现合理载畜量。保护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草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上述三点的结论,彭文和先生主持制定了“乌珠穆沁脂尾羊选育方案”,为后来的乌珠穆沁脂尾羊新品种的育成命名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丰富了实践经验。

彭文和先生的一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生,是科学与实践结合的一生,是为人师表具有奉献精神的一生。他深得广大师生的爱戴与敬重,这也许就是他的学生、广大畜牧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牧民永远缅怀、永远纪念彭文和教授的原因。
本文选自《铸就辉煌的瞬间》——内蒙古农业大学六十华诞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