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年根植北疆,七十年逐梦草原。值此建校70周年之际,内蒙古农业大学微官网推出“农大记忆”专栏,陆续发布含“七秩说一”“名人怀忆”“流金岁月”等三个系列的纪念文章,从中回顾学校的光辉岁月,感悟历史的发展,体察时代的变迁,“忆名人关心备至,书轶闻山高水长”,在踔厉奋发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共创学校美好明天。
1956年,张荣臻先生在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兽医系任教,张荣臻先生是“家畜病理解剖学”老师,讲课由浅入深富有哲理,而且要求很严,他说:“一具动物尸体摆在你面前,就是一本‘天书’看你会不会打开能不能读懂”,“怎样才能打开和读懂呢?要靠动物尸体剖检(技术),要靠病理解剖(学)!”
张先生是内蒙古农牧学院建校初期响应党的号召,由高等教育部选派,从北京大学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支边到新建的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任教,一直从事兽医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院教务长、系主任、农牧学院副院长等职,1977年12月~1982年3月曾先后任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内蒙古是我国优良的天然牧场和主要的养马基地之一,可是马传染性贫血(以下简称马传贫)在一段历史时期严重威胁着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1843年首先在法国发现,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时传入我国,50年代在与前苏联的边境贸易中使疫情进一步扩大到60年代包括我区在内的中国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都曾有该病发生或流行,发病地区隔离封锁,病马被扑杀。到1970年锡林郭勒盟有4个种马场的近14000匹良种马因“疑似”马传贫已封锁了6~8年,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军、民用马匹的供应。为给这些牧场的“马传贫”确诊,内蒙古畜牧局组织有关单位制定方案,拟通过生物学试验进行综合定性诊断,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各组试验马、驴的尸体剖检和病理诊断,由内蒙古农牧学院张荣臻教授等人承担。从1970年底到1971年4月,张先生带领人完成了额里图牧场生物学试验马的病理检验,但没有检查到马传贫的病变。不过,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试验马肝脏某些部位有淋巴样细胞浸润。
按当时农业部颁布的马传贫病理诊断标准,可判为阳性,而同一肝脏的另一些部位却没有淋巴样细胞浸润。经过反复对比观察研究,张先生认为:这种可能与马传贫混淆的病变是由胆道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于是做出病理诊断为阴性的结果否定了马传贫的存在。结合其他检查项目和对该牧场全面调查的结果,1971年4月12日,内蒙古畜牧局对额里图牧场重挽马“疑似马传贫”作出“解除封锁、安排生产”的决定。张先生在病理检验过程中,针对生物学试验马胆道感染病变如何与马传贫病变鉴别的问题写了《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引我们认识马传染性贫血的病理规律》和《对幼驹胆道感染的初步认识》两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当时执行的马传贫病理诊断标准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张先生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对于马传贫不能仅从病理诊断的角度去观察,而还应从发病机理的深度继续研究。
1971年4月和7月,在长春和哈尔滨两次召开有部队和地方各有关单位参加的全国马传贫科研工作协作座谈会,张先生的上述两篇论文送交大会。由于当时马传贫在我国广泛流行并造成重大损失,所以马传贫的试验研究工作被列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一。会议根据国家的要求,提出分工协作“早日攻克马传贫”的目标。内蒙古农牧学
院主要承担“传贫马(骡、驴)病理变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课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1971年9月,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正式成立了“马传染性贫血科研组”,张荣臻教授为主持人。1971年12月,科研组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奔赴锡盟乌尼特牧场马传贫生物学试验现场,按计划剖检生物学试验各组马(或驴),每日1匹,共20匹,连续做完,并随剖检采集病料,然后制片、观察,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做出病理诊断。
1972年3月,张先生在《锡盟疑似马传贫生物学试验病理学诊断的工作总结》中写道:“从病理形态学检查所见,20个试验动物体内,除了出现不同程度的胆道感染和寄生虫性轻微病理变化外,没有观察到可疑马传贫的病理变化……据此,我们从病理形态学的角度提出否定马传贫存在的诊断,供领导组进行综合性诊断时参考,如有不当,请批判。”随之,1972年3月15日生物学试验工作组根据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做出“阴性”的结论,并明确提出“解除怀疑,投入生产”。1986年2月20日和10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兽医站写出两份材料证明:锡盟4牧场解除封锁15年后未发生马传贫,至今已38年也再未发生。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探讨这些病例的规律,科研组3年中三下马传贫病马隔离区进行调查研究,正像张教授常说的:“科学工作者要像老牛吃草一样,要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慢慢反复咀嚼,进行分析研究。有些宝贵的实际资料,如典型病例和病变,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在通过与当地兽医的各种座谈,通过对病马的临床观察、病史资料查询以及典型病例的病理剖检等方法,掌握了大量传贫马的书面与实际材料,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当地兽医界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张先生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举办马传贫病理学培训班或报告会。培训班办了3期,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共举办20余期,1000余人参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为了研究马传贫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探讨马传贫病毒侵入机体发病后最早受到损伤的组织细胞成分及其病理变化演变规律,张先生在山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大力支持下,通过用已知病原接种的试验动物(驴)发病后,分批、分期进行迫杀剖检和全面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参考大量相关资料反复比较,明确了该病毒侵人机体后骨髓组织受害最早,而且损伤也最严重,在疾病后期随着毒血症和病毒血症不断加重的影响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病理变化,有些病变也非常严重,有些则比较轻微。这一研究结果为阐明急性马传贫的发生、发展和转规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还解决了许多病例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问题,写出多篇阶段性小结或报告,并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关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理学研究的专著——《马传染性贫血的病理学研究》,198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7万字,照片267张,绘图26幅。1987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部专著系统而具体地闸明了各型马传贫的病理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意义。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学科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生《马传染性贫血的病理学研究》及其配套的病理切片等资料作为该学科博士生专业课的重要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离休后的张荣臻先生得知后说:“培养博士生的方法十分巧妙,我的著作有了用武之地,这在任何其他博士生培养点是无法办到的。”他还主编了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家畜病理解剖学》(农业出版社1961年)、《家畜病理学》(农业出版社1981年)和《家畜病理学》(中)第二版(农业出版社1990年)。此外,张先生还受农业部委托,于1980年7月在内蒙古农牧学院举办了“全国兽医病理学师资培训班”(人称兽医病理界的“黄埔军校”,曾任全国兽医病理学学会理事长许乐仁语),大大提高了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兽医病理学师资水平。张老师多年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工作机制,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使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兽医病理学学科不断发展,其成就惠及全系、全院、全校乃至全国,并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一大亮点,在全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张先生1983年离休后长住苏州,但仍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兽医病理学的编写,并回学校主持教材编写等工作。张先生于2001年6月20日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张荣臻教授作为著名兽医病理学家、教育家会永存青史!功绩有点面,精神是奉献,奠基于当代,影响更深远。
本文选自《铸就辉煌的瞬间》——内蒙古农业大学六十华诞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