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8日上午,内蒙古农牧学院3000多名师生员工换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地参加校庆大会。来内蒙古农牧学院参加大会的有自治区党委书记、人民政府主席孔飞,自治区副书记布赫,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石光华、郝秀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增培等领导同志,有自治区农委各厅局、各高等院校的领导,还有农业部、河北农业大学以及达茂旗的代表前来祝贺。农牧渔业部教育司、北京农业大学也先后来函表示祝贺。
大会由内蒙古农牧学院院长浩路主持。内蒙古党委副书记布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人民政府主席孔飞向被选出的教工“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学生中的“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在校庆大会上,布赫同志首先代表内蒙古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向在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个进入“而立之年”的内蒙古第一所本科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接着他讲述了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意义和宏伟目标,并向学院师生员工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当前要把学习十二大文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统一思想,落实十二大精神,要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继续为四化建设培养大量合格人才,要认真贯彻“林牧为主,多种经营”方针,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教师应以身作则,不仅要在教学工作上作出成绩,而且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培养出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化建设人才。
院党委书记贡嘎丹儒布在大会上作了讲话。他回顾了学院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他说,尽管前进的道路坎坷不平,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发展成为一所专业比较完整的综合性农牧业大学。他指出,内蒙古农牧学院30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经受了不少挫折。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贡嘎丹儒布同志最后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相信,在党的十二大方针路线指引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全面开创,学院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代表院党委号召全院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继续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二十八号文件精神,沿着党的十二大所指引的方向,为进一步把内蒙古农牧学院建设成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农牧业院校而奋斗。
《内蒙古农牧学院报》在第一版登载了重要纪念文章《内蒙古农牧学院三十年》,同时发表了进入而立之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校庆活动侧记《校庆抒情曲》。内蒙古农牧学院是在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个隆重举行建校进入“而立之年”校庆活动的大学,这也是“文革”结束后自治区高校中最为隆重的校庆活动。
附一
内蒙古农牧学院30年
30年来,我院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从1952年建校到1957年,是初建阶段。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内蒙古自治区根据自治区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于1952年11月17日建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下设畜牧、兽医2个系,2个专业,至1957年,已初具规模,拥有教师111人,校舍29374平方米。这个时期的师资,来自祖国各地。他们分别是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山西农学院院系调整时来我院,还有的是兄弟院校支援来的。与此同时,本院培养的各民族年轻教师,逐步成长。这个时期,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到教学组织、教学方式,都逐步完善;图书设备不断充实,牧场、兽医院也陆续建立,为我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校开始,图书、设备、校舍极为缺乏。全院师生员工克勤克俭、艰苦创业。如在临时借用的一所中学简陋校舍里,用洗脸盆端水,开出了建校最初几个月的实验课;又如在新建的校园里,大家挖坑浇水,开始植树栽花,使得今日的校园绿树成荫、花草遍地。这种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的精神,已成为今天我院的优良校风之一。
从1958年到1966年,是我院发展、巩固阶段。
1958年及以后的几年里,我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增设了农学系,并在畜牧系增设了草原专业,后又增设了农牧业机械和农田水利两系。至此,我院设有畜牧、草原、兽医、农学、植物保护、土壤农化、果树蔬菜、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农田水利等9个专业,并改校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截至1966年,我院已成为一所拥有教师336人,职工359人,在校学生1756人的多科性农牧业高等院校。这个时期,我院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勤工俭学和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革命实践,教学制度、组织、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教学在联系生产实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教学秩序不稳定、课外劳动过多,理论学习有所削弱的情况。从1961年起,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试行“高教60条”,肯定成绩,克服缺点,我院的教学工作走上了更为扎实、稳妥的道路。“十年动乱”前夕,已招收了研究生,接收了外国留学生,并被列为华北地区的重点高等农业院校。这个时期,我院的基建、图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等建设,都相应地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在校内增设了教学农场和农机实习工厂,在牧区建立了哈雅牧场,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十年动乱”是我院遭受严重摧残和破坏的阶段。
“十年动乱”期间,在左倾路线,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的摧残下,我院遭受了“斗、批、改”和打、砸、抢的严重破坏,尤其是在“学朝农”的破坏下,学院被“一分为四”,强行搬迁。至此,二十余年辛苦建立起来的内蒙古农牧学院被肢解,教师职工队伍被拆散,图书、设备和物资遭到毁灭性的损失。
从1976年到现在,是我院恢复整顿和发展的阶段。
粉碎“四人帮”后,我院获得了新生。1978年初,自治区党委决定恢复内蒙古农牧学院,此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院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时期,首先是恢复了统一招生,整顿了教学组织、教学秩序,稳定了教学计划,继而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开展科学研究,使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学院规模有了新的发展,原草原专业扩建成草原系;新建成农牧业经济管理系,下设农业、牧业两个经济管理专业,增设了畜牧、草原、兽医3个专业的蒙古语授课班,招收了4届研究生。并受农业部委托举办了4期旗县委书记以上的农牧业干部培训班。学院规模已发展到7个系、13个专业,共有教师580人,职工583人,在校学生近2000人。这一时期,还通过清查工作,落实政策、评定职称、调整工资级别等工作,调动了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教学用房和教职工住房也有所增加,初步改善了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30年的历程,是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院教职员工的努力,战胜困难、逐步发展壮大的,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
首先,学校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专业设置和学校规模有了很大发展。如前所述,今天我院已由建校初期的畜牧、兽医2个专业,发展成为设有畜牧、兽医、草原、农学、农牧业机械、农田水利工程、农牧业经济管理等7个系的畜牧、兽医、草原、农学、植物保护、果树、蔬菜、农牧业机械设计制造、农牧业动力机械修理与零部件制造、农田水利工程、地下水开发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和牧业经济管理等13个专业。在校本科生也由1952年的126人增加了14倍。这样,我院已由一个单科性的畜牧兽医学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和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农牧业大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30年来,国家共给我院投资4700万元,现有基建面积100000平米,为建校初期的23倍;实验室66个,仪器3503台(件),为建校初期的30倍;图书40万册,为建校初期的23倍。牧场、草原试验站、兽医院、工厂等教学实验场所已基本配套。教师队伍得到了充实提高。现有教师580人,为建校时的34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2人,为建校时的26倍;讲师250人,为建校时的41倍。这支师资队伍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为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校初期从祖国各地支援内蒙古来到我院的老教师,长期不懈地辛勤工作,在建设专业和师资培养、编写教材、科学研究、指导生产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成为我院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建立了一套基本的办学制度。经过30年的反复实践,逐步建立了关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制度和办法,保证了我院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其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30年来,我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5264人,研究生7人。他们除一部分由全国分配外,大多数在自治区工作。这些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到工作岗位后,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较强,已成为我区农牧业战线上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其中大部分人已成为工作骨干,不少人作出了优异的成绩。除主要办好本科外,我院还适应自治区建设的需要举办了各种短期训练班、专修班,培训了大批在职人员。从1980年起,又受农业部委托,举办了旗县委书记、县长以上干部训练班,现已结业4期,毕业学员172人。
第三,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30年来,我院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项目(课题)达259项,取得了不少成果,对自治区的农牧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建校初期,我院主要进行了自治区畜牧业资源和家畜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的研究工作。1958年各系还结合教学开展群众性的调查研究,仅1959年全院就写出调查报告和总结199篇,为教学联系自治区实际、充实内容提供了可贵的资料,1959年以后,进入比较全面地、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阶段,直到1966年,每年承担几十项国家的和自治区的科研项目,但由于“十年动乱”,未取得应有的成果。“四人帮”倒台后,科研工作又蓬勃开展起来,1978年复校以后,我院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共承担了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科委等单位新的科研项目55项,参加科研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30%左右。1978年上报全国和自治区两级科学大会的科研成果69项,有14项被选为内蒙古优秀科研成果。1980年,在评选1971年以来的科研成果时,学院有16项主持项目受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0项,在这些科研项目中,内蒙古细毛羊培养、内蒙古黑猪新品种培育、紫花苜蓿远缘杂交种培育、春小麦新品种培育、高粱杂交种的培育、甜菜丰产高糖生理基础的研究、内蒙古牧区饲草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营养价值、马鼻疽的防治、牛泰焦虫病的防治、北方系列的设计以及河套灌区盐碱土改良的研究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科学研究成果,不仅对我区农牧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建校30年,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对自治区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经受了不少挫折,这些使我们对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办好我们学院,有了以下几点体验:
第一,学校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特别是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我院专业设置的多少与调整,招生需要规模的大小与变化,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以及学科建设等,要同我国特别是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据此,我院30年来专业设置已陆续增加到13个。实践使我们体验到建设一个新专业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和设备,所谓“先上马后备鞍”是办不好的,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不能因一时的情况而轻率地去撤销某个专业。否则,不但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建校30年来,尽管我院有了很大发展,新建的专业至今发展仍不平衡,有的师资仍感不足,特别是仪器设备严重缺乏。因而今后新专业的设置,应该在具备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之后,才能去兴办。要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现在,我院的专业设置问题,主要的已经不是速度和规模的问题。而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问题。我院应该是具有明显的内蒙古自治区的特点的综合性农牧业大学。要使专业设置适应我区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专业的面要宽,基础要厚,学生的适应性要强。这些,是关系我院办出特色、发挥优势、提高质量的关键问题。
第二,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把握的中心环节。这是一个涉及学校全局的问题。对这一点,30年来我们深有体验。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实事求是地一步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为主,首先是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各项活动的关系。在处理学校工作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时,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学生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在工作安排上,要注意克服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过多,以致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偏向。在处理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关系时,也要以教学为主,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要用于抓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服务于出人才。教学时间要保证,教学条件要保证,教学人员要保证。以教学为主。还要处理好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关系。作为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利于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要防止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安排工作要首先保证教学,评定职称要首先考核教学。确定科研选题要贯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为解决自治区生产中具有重大经济效果的问题服务。要有较为稳定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教学为主,还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30年来有过多次反复。在不同的时期,曾片面地突出过某一个侧面,以至于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十年动乱”当中实行所谓“开门办学”、“一条龙教学”、“以产品带教学”等,由于违反教学规律,结果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贻误了一代人。而近几年来,则产生另一种偏向,重视理论学习,忽视生产劳动。结果理论基础上虽有提高,但劳动教育有所削弱。这两种片面性,都不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的高等院校,应该德、智、体三方面一齐抓,实质上,这是涉及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问题。以教学为主,最终要落脚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各级领导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
第三,建设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政工、管理三支办学队伍。
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建设教学、政工、管理三支队伍。三支队伍中,教师是主体。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表现为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则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主要是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要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年骨干教师的使用和提高问题。经长期培养而成长起来的这部分中年教师,承担着特别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加之在生活和工作方面还有多方面的困难,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切实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政治觉悟、学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得到改善,确实成为办学的骨干。这是一个意义深远和带有战略性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支重要队伍。建立这样一支队伍,是实现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需要,当前,抓紧政工队伍的整顿、充实和提高,不论是从现在和今后的需要来讲,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办好内蒙古农牧学院,还应该建立一支熟悉专业知识、懂得教学规律的管理干部队伍。没有管理干部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保证教学的必要条件,正常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现在管理队伍的建设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要继续提高他们按办学规律办事的水平。另一个是要着手改变管理干部已经处于青黄不接的现状。如果说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而它又反映在培养学生的质量、科研的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两方面的话,那么,这些方面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依赖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第四,认真贯彻民族政策,积极培养少数民族高级技术人才,为逐步缩小和消灭少数民族在教育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努力。
社会主义高等院校必须为逐步消除各民族在科学文化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服务,这在民族自治区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我院也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30年来,我们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级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建校初,少数民族教师很少,更没有用民族语言授课的专业,现在我院已有少数民族教师138人,占全院教师的23.7%,每年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招生总数的25%以上。我们还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程度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有畜牧、兽医、草原1个专业的蒙古语授课班,还有为边远牧区培养人才的专业班。对蒙古语授课班学生,我们要求蒙汉兼通,采取内容不变、学时加大(多学1年)、速度放慢(2年基础课程3年学完)的讲授办法,以确保达到本科生的质量标准。
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一个好的校风。
坚定不移地确立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的领导,主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施科学的组织管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领先地位。加强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之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的合格人才。这是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近几年,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学生思想问题较多,而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又正通过各种渠道腐蚀青年一代。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下几点是需要记取的:在教学工作中,首先是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先,同时对学生要有严格的要求,奖惩要分明,执行纪律要严格,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坚持疏导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建立一支较稳定的,思想水平较高的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又红又专的政工队伍,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教师做到教书又育人。
此外,还要发扬我们的优良校风。现在我院理论联系实际、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校风,是在30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给学生以影响。它对学校的整个风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30年来,我院虽然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专业,具备了初步的办学条件和一定的办学经验,但还不完全成熟,还不能完全适应自治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兢兢业业,不懈努力,以期进一步提高。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任务。内蒙古农牧学院全体师生员工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新的党中央的周围,振奋精神,开拓前进,艰苦努力,扎实工作,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附二
校庆抒情曲
清晨,一缕紫红色的霞光照亮了东方。薄雾未散,远处飘白,近处流蓝。整个校园在一片充满童话色彩的静谧之中,唯有鸟儿在花气氤氯的枝头歌唱,那动听的啼啭,像是大自然界献给校园的第一首贺辞。啊,9月18日,欢庆内蒙古农牧学院进入“而立之年”的大喜日子……
“校庆留念照”
在晨曦泻地紫烟升腾之际,全院的师生员工都来到草儿青青的操场上,一层层,一行行,有坐有站,排成一个美丽的彩虹形,里面有和蔼可亲的院领导;有鬓发霜染的老教授;有怀揣着英语单词本的研究生;也有刚刚入校的大学生。这是在干什么呢?我蓦然间醒悟过来,啊,这是在拍“校庆留念照”哟!这场地选得好美呀!新建起的教学大楼是淡咖啡色,显得十分雅素。一排排临近中秋佳节的白杨,二分暗绿、八分金黄。大楼前姹紫嫣红,一片耀眼的花明……摄影师扬起了手,已经各就各位的师生员工都屏息静气地等待拍照,忽然,一片薄如蝉翼般的流云掩住了朝阳,仅一两秒钟,天知人意,在摄影机响起时,明亮的阳光又照进了人们的怀里。笑了,在场的人都笑了。为了拍好这张反映奔向四化阵容的照片,朝阳,这盏无可类比的镁光灯,立下了应该获得金质奖章的一功……
精巧的纪念章
体态修长的塔松下,响起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噢,原来是3个不同民族的姑娘聚在一起,捧着一枚设计美观精巧的校庆30周年纪念章,在把设计者的匠心揣摩。一个说洁白洁白的,带有云状花纹的,该是一座富有古老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一个说在蒙古包前面的这座建筑结构新颖的,该是我院藏有现代化教学仪器的新主楼,第三个说这写着“1952~1982”的一条绿,该是寓意着我们美丽的内蒙古草原。三个姑娘琢磨着纪念章,话儿轻轻,笑声成串。
“雪白、金黄、新绿,这样美的纪念章你俩戴多久啊?”达斡尔族姑娘瞪着水灵灵的眼睛问。
“10年…”汉族姑娘思索不定地说。
“不,咱们戴它30年,等60年校庆时,咱们三个白发老校友还要戴着它来母校参加庆典哩!”蒙古族姑娘一句话,又惹起一阵笑声。那笑声甜甜的,连花间的啼鸟也歇嗓静听……
套红的小报
一张张套红的院报,发到了召开喜庆盛会的大厅、青砖小路边的柳荫下、笑语声声的宿舍、歌声不断的教室、教学大楼前的花坛旁……
“好及时啊,这张小报正赶今天出版!”一位读者发出这样的赞叹。他哪里知道,为了让全院师生在欢度校庆时回顾我院走过的历程,昨夜印刷厂灯火通明,直忙到整个校园都进入梦乡的零点。亲爱的读者,细细读读报纸《内蒙古农牧学院30年》这篇文章的最后几节吧,我院的优良校风在工人们身上不是体现出来了吗?振奋精神,开拓前进,艰苦努力,扎实工作,不正是对他们的生动写照吗?
一组新图片
百余张彩色图片,在大食堂前展览,来来往往观看的学生,却过了千。内蒙古农牧学院1952年建校,这组图片反映了它3年后的今天。一座座高楼松柏掩映;毕业典礼大会上院领导在发奖;实验室里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塑料大棚里几个教授在观察蔬菜生长情况;教学基地千亩泛绿;哈雅牧场马群在奔腾;运动会上摔跤在紧张进行……啊,这组集锦图片,反映出我院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把它留给充满理想色彩的明天吧,把它珍藏进历史的相册中,到2000年翻开它,许多为“四化”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将会发现,这组照片记载着他们当年在我院学习的历史,也记载着他们立志时风华正茂的当年…
学术报告会
掌声,掌声,掌声……似风,似潮水,似雷鸣……好大的规模哟!庆祝校庆30周年的学术报告会在同一个时间里,在10个会场,由10个单位举行。
啊,一座座讲台前哟!都站着攻关的先锋,一篇篇讲稿哟!是他们灯前守尽无数个残夜,用心血凝成的结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哟!是给予他们取得成绩的最好祝贺。
辛苦了,为校庆,为祖国,为四化而准备讲稿的老师们,在学院进入“而立之年”的第一天里,你们的报告会啊,是学校脉搏的一次最有力的跳动,它反映出学院是怎样的富有朝气,怎样的年轻……
会场外忽然飘洒下一阵细雨,无数片秋叶带着丰收的色彩飘落了。啊,这是大自然界奖给我们校园的一枚枚金质勋章吧?是的,只有我们正在举办学术报告会的校园,才无愧于接受这样大量的勋章……
夕阳临去时,晚风吹开了它那用云霞拼成的红斗篷,我们正在欢度校庆的校园啊,被镀上了一重玫瑰红。亲爱的读者,您能知道,上午学院庆祝建校30周年盛会的场面,在今夜里,又一次进入多少各族师生员工的梦?
夜,来临了,歌声像透明的风,还在校园里流动……
(续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