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地区的高校普遍遇到了与地方经济结合步履艰难的困惑。面对这种困惑,内蒙古农牧学院率先展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学习、大讨论,深入总结了多年来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在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个提出走进经济建设主战场是高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的有效途径,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内蒙古日报》等新闻媒体以《扬起希望的风帆》、《拨正航向稳立涛头》和《发挥优势破浪行》等为题,配发评论员文章进行了系列报道,全景式地介绍了这一学校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主动走进经济建设主战场作出的重要贡献。全区高校领导同志在自治区党委组织召开的学习内蒙古农牧学院办学经验座谈会上纷纷表示,面对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飞速向前的大好形势,因等待、观望、索取留下憾事,错过自我发展和为内蒙古作出较大贡献的机遇,是历史所不能原谅的,必须像内蒙古农牧学院那样,大志引领发展,意在走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争做积极贡献中达到自我进展。怀此大志前行,无憾相随,唯有一片广阔天地任你大有作为。
内蒙古农牧学院为打造形象,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自治区高校中,自行录制成《内蒙古农牧学院》录像片,在内蒙古高校中第一个进入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中国高校之窗”专题节目,同时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呼和浩特电视台播发,为打造学校自身形象,让世界认识这所大学,让这所大学面向世界进行了十分有效的宣传。录像片播放期间,区内外近百家高校及中专来人、来函索取录像片作为高校宣传的重要拍摄参照版本,内蒙古农牧学院这一举动带动了区内外高校,也让全社会以致国内外关注内蒙古的高校,进一步了解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内蒙古农牧学院。
附
“中国高校之窗”专题节目
《花园式的高等学府内蒙古农牧学院》
巍巍古阴山,莽莽敕勒川
牛马驼羊走千年,五谷飘香多良田……
当您来到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会见到如此独特的北国风光,在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北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一座名为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名城。
被誉为“花园式的高等学府”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就坐落在这城市的南郊。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高等学校,建于1952年11月17日,第一任院长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任命。
春花秋月,光阴荏苒,40多年过去了;当年学院的第一批建设者们都已是银发满头。每当回忆起学院走过的历程时,他们依稀犹见那拓荒开辟校园的篝火熊熊,日夜赶建校舍的风灯灿灿……

老教授回顾学院重大历史变化:
“这所学校啊,是1952年经国家政务院批准,以河北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为主,由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合并建成的一所本科大学,最初叫‘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60年改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华北地区重点院校,1965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1983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高校,1993年形成了一校三院二部九系的格局。建校40年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视。”
如今,这所占地2000余亩的大学,经过了4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是一片春深似海的沃土;
这里是一块桃李芬芳的园林;
这里是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新松棵棵高千尺,充满勃勃生机之地。
您看那松柏掩映楼群,落英熏染幽径的清晨,同学们在林荫中刻苦攻读的优美景色吧!这里被中外许多来访学者誉为北国高校的“园林之都”,素有“花园式高等学府”美称……
内蒙古农牧学院现设有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草原科学系、农学系、园艺学系、机电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经济管理系、食品工程系。共有31个专业,其中22个本科专业;17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动物营养和草原科学两个学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畜牧、兽医、农学、水利、农业机械化5个学科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向注重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农牧业科技人才,成功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多出科研成果和科教兴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这所大学也具有相当的实力和水平。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是内蒙古最大的综合性实验室,设备及测试手段先进,整体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自治区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
由农学系邵金旺教授主持完成的“甜菜不同类型品种生理机制及生理育种实践”成果,在理论、技术及其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在全区推广累计创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该成果荣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由现任院长朝伦巴根教授主持完成的“阿拉善荒漠草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利用”成果,历经8年的艰苦努力,使荒漠变成了绿洲,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1995年,该成果经国家科技委员会评为三等奖。
由动物科学系刘震乙教授主持的“内蒙古绒山羊选育研究”选育出的绒山羊每只增绒100克、增重2.5千克,对自治区的畜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农学系教授李心文为首的课题组,成功地选育出了H624胡麻新品系,该品种已在内蒙古大面积推广,创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1992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犊牛早期断奶是犊牛培育上采用的一项新技术。由现任副院长嘎尔迪教授等研制出的犊牛开食料,使每头犊牛节约鲜奶400多千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自治区的养牛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40多年来,这所大学共承担了100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150余项获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奖,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近10年来,这所大学扩大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已同近20个国家的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同7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书,派出一个个学术团体,接待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它是国家教委批准的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有资格聘请外国专家及外籍教师的高等学校。
春催桃李开,桃李满天下。
建校40多年来,这所多层次、多学科、具有地区特点,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农牧业大学已经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培养了近两万名高级农牧业科技人才,其中蒙古、回、满、鄂温克、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毕业生占25%。
一届届毕业生告别了母校,
踌躇满志地走向全国各地,
春绿秋黄,白驹过隙,
春华秋实,喜报飞回。
当年青春似火的毕业生,今已是霜满两鬓;
当年背起行装志在四方,去认真刻苦实践的毕业生,今已是科研硕果累累;
当年稚气未脱的年轻人,今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他们,凭着智慧和知识,
凭着执着的追求,
凭着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凭着坚定的信念,
凭着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志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农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是——奋斗者,留下了一行行闪光的足迹……
校友专访,老校友掠影,其中亦包括著名教授,海外学子等。
张涌博士现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主持几个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成果,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生学位获得者”称号。
马戎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在民族社会学、人口迁移、城乡发展的研究领域作出了受到国内外瞩目的重大贡献。
明根朝格图博士独辟蹊径地发现了小麦中的戊聚糖具有抗营养作用。这一成果攻克了营养学领域的一大难关,获得了世界家禽协会1990年度“西德威尔金斯纪念奖”。
另外,学院青年教师侯先志、田德、李庆丰等同志先后留学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们已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首鲜花处处,放眼春光万里。
今目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已经奠定了跨入新世纪的基础,描绘出朝阳般鲜亮,朝阳般鼓舞人心,朝阳般充满希望的蓝图,请听院长朝伦巴根教授是怎样说的吧——
谈学院发展远景
内蒙古农牧学院在过去的42年里,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今后世纪之交的5年内,我们农牧学院、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以实际行动贯彻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科教兴区的战略决策,打造自身形象,主动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此我们坚持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强有力的党建政治思想工作把农牧学院办成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的综合性农牧业大学。为此,我们提出,我们办学的总体水平要在自治区高校里面争创一流水平,同时努力步入全国高等农林教育的先进行列。我们认为这个奋斗目标是艰巨的,但是,全院上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续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