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内蒙古第一幅草原文化仿铜玻璃钢 壁画(浮雕)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落成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9日 15:47

2004年9月,自治区最大的草原文化仿铜玻璃钢壁画(浮雕)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大厅落成,赢得众多观赏者的“第一”之誉。壁画高度为1.98米,长度为13.68米,建面为45平方米;泥塑制作45平方米;骨架为45平方米。壁画中以反映草原文化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为主要内容,从农耕、畜牧业两个方面绘制。展现了五谷丰熟(稻、黍、稷、麦、)、五畜兴旺(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的主题内容。这两大块构成了壁画的主体,也体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特色形象基调。除此之外,画中又加入了林业、渔业和象征哈吞高乐——黄河水纹以及具有塞北草原特色的动植物,以此来重彩强调蒙古民族风格壁画和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

草原应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以文化教育为依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图书为本。图书馆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重大。内蒙古农业大学抓住对学生宣传草原文化的切入点落成了这方巨幅壁画。壁画正中央上有日月图案,意谓“日月同辉”——象征发展与繁荣,天天向上、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形成了画面的中心和创作的思想中心。壁画左上角的“中华第一凤”和右上角的“中华第一龙”是红山文化出土的典型器物,乃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是“龙凤呈祥”的象征符号,也是反映草原文化与中华文明之渊源关系的重要实物。另外,壁画12只鸿雁和12只鸽子不仅代表了一年12个月及二十四节气,又有象征和平、和谐、传递书信之意。此外,阴山岩画中具有典型生命意义的图案贯穿整个画画,有匈奴时期的青铜盘羊牌、鲜卑时期的力士陶俑;突厥时期的石人等各个历史时期游牧部族遗留下来的具有生命与文化含义的实物,象征着生命的永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画面构图。点面线相结合,既不失微小细部的精彩,又有整体大美的和谐统一,五和五谷的位置,以对称的方式安排在画面两侧,而五的头朝向画面中央象征“日月同辉”的图形,巧妙地运用了美学当中的“视线牵引”原理,使画面中心突出,主次分明。画面顶端的蓝天白云,北方的大雁及鸽子,日月星辰以及下端的文化遗迹象征符号与花朵、树木、草地连成两条线,贯穿整体画面,同时贯穿了历史,暗喻历史的长河。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视察内蒙古农业大学,来到图书馆大厅看到此画后予以高度评价:“此画气势宏大,主题上也展示了创作上的大手笔。真是一幅反映草原文化、内蒙古地区特点、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的好画。为什么没有猪?我原还不知道蒙古族的‘五之说’,现在知道有马、牛、骆驼、绵羊、山羊了。”

2009年9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编,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建国60周年学校图书馆发展图册》选载了这一巨幅壁画的图片。由詹福瑞主编,于2009年10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大典》中,也收有对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的介绍和这一巨幅壁画的图片。

此壁画创意设计人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乌恩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年讲师白嘎同志绘画制图,《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续维国编审(国家一级作家)撰写言。



楼画释


○○四年夏,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大楼落成。另有巨幅壁画绘就于楼内大厅,故应嘱释言。

泱泱华夏,步入甲申,新楼工竣然北疆。

形如巨著摩天,横亘阴山而,状似未典籍,字层层明丽灯窗

书页相对,合抱一球,藏于书,若莹莹珠玑熠熠发光。皓月当空之时,耿耿如珍宝之;朝初现之际,球亦若有所,通体一派红亮。

观者多诧然,归震川语:“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如轮囷覆护其上……”

奇哉!以一楼筑成一书智慧灵珠创意,借一园蓊郁绿树中朗朗书声伴向浩浩天宇远播无穷尽之黉门翰墨书香。

斯楼者,皆有厅中巨幅壁画赫然入目,金辉赤亮。横贯东西,寓意蕴藏。

日月交辉于画中,人类薪火传承,知识之光辉炳耀古今瀛寰,成就赤县神州五千年辉煌。

两端龙凤遥遥相顾,形象取于震惊宇内之“红山文化”出土器物,华夏文明发端亦有草原文化之灿烂篇章。

若通观全可见,上有云雨虹霓万千气象,下有五谷茂盛,五徜徉,鸽翅驮农耕之二十四节气翻飞翩然。国之有,神农伊始,史自洪荒。此乃黉门之本,源远流长。

余外所绘阴山岩画、匈奴牌饰、鲜卑陶俑、突厥石像……或,或天地人和,繁衍富强。

美矣!以一诠释边陲农畜文化之千秋史乘,为黉门兴学育人平添万点华夏文明之璀璨星光。因作歌颂楼画曰:


楼乃星座师生

画为瑰宝兮英才傍,

同出甲申兮兆繁盛,

桃李天下兮美名扬。


甲申年秋九月  

                                                                                         续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