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内蒙古高校中 第一个向全社会宣示办学特色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9日 16:21

1952年,为了让内蒙古这个全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走向繁荣,中央人民政府高瞻远瞩的决定,在内蒙古创办全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前身),以解决内蒙古乃至全国发展草原畜牧业急需的大量人才问题。为了筹建这所学校,政务院决定以河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为主干,将河北农学院和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及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成建制地迁到呼和浩特市,成立一所日后形成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特别是河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师生员工成建制地带着全部教学科研器械设施迁到内蒙古,显示了中央人民政府要在内蒙古建立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之决心。

1956年,自治区组成少数民族代表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访问,途经北京时,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周总理同作为代表团副团长的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贡嘎丹儒布同志交谈中专门就中央建校的思路、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建设和发展做了指示,他指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要加快。你们办学,学校要办得有特点,人才的培养、畜牧兽医科学知识的人才培养,就是你们要办的事了。草原是内蒙古不同于他人的天然条件,要在这上面做好畜牧业的文章。作为畜牧业经济比重很大的内蒙古,人才问题解决了,内蒙古发展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了,也就看到了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决定在你们内蒙古首先办这样一所大学、一所草原大学的实际意义了……”

周总理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办学特色的明确定位被这所大学的师生员工铭记在心。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一如既往,为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众多的高等学校中唯一的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学校,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形成特色;积极探索,彰显特色;不断总结,凝练特色,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3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第二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前,深入地对办学特色加以总结,形成了长达32000余字的文章,被评估专家誉为“目前国内大学中最长的、最论述深入的、最全面的关于办学特色的文章”。学校决定告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天之灵,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个向全社会宣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特色。



为穹苍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绿色

——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纪实


苍茫无垠,辽远无极。内蒙古大草原,为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位居祖国北疆的内蒙古高原,绵绵延延,8000余里,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天堂草原”(腾格尔塔拉)。这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光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天然画卷。赤峰“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带给畜牧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震惊是那具有马的鬃毛之形象,把草原畜牧业的起源推向了远古洪荒的8000年前。据中外专家学者考证,内蒙古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独特而又内涵丰富的草原文化的摇篮。正是这块土地养育了历史上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等多达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无论烽火明暗,王朝嬗变,民族兴衰,社会变革,都不可改易的是游牧民族维持生计的草原畜牧业。公元12世纪,这里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了当时世界的顶级水平。为雄视千古的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从这块大草原昂昂走出,建立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王朝,实现祖国历史上近百年的空前大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块大草原培育的当时世界最优良的蒙古马咴咴长嘶,成为驰骋欧亚大陆数百万里而雄风依然的战。因此,可以说,这里的草原畜牧业发展史还伴随着至今让历史学家们肃然起敬的英雄传奇……

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刚刚隆隆响过,这里的800里古阴山下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


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定位的历史回眸


内蒙古农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56年的创办史。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一如既往,为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众多的高等学校中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学校,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形成特色;积极探索,彰显特色;不断总结,凝练特色,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办学特色——定位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

内蒙古地处伟大祖国版图的正北方,是一片犹如骏马奔驰、形似雄鹰展翅、美丽富饶,令人神往的热土,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8。东起巍巍大兴安岭,西临滔滔居延海,在这块狭长如带的土地上,草原植被覆盖面为70%。草原类型之全,草原类型特点之突出,举世闻名,他处无可比及。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有极其丰富的畜种资源,众多畜产品畅销全球。数千年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使这里的古籍、民谚、故事、历史、歌谣和传奇中都充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知识,形成了一座草原家畜品种选育、疾病防治、放牧管理、畜产品加工等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宝库。这一切,都为一所定位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充满无限生机的沃土。

(二)办学特色——定位的决策是中央人民政府

纵观内蒙古的社会发展史,草原畜牧业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内蒙古这个全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走向繁荣,中央人民政府高瞻远瞩的决定,在内蒙古创办全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今“内蒙古农业大学”前身),以解决发展草原畜牧业急需的大量人才问题。为了筹建这所学校,政务院决定将河北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及平原、山西二所农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成建制地迁到呼和浩特市,成立一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河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师生员工成建制地带着全部教学科研器械设施迁到内蒙古,显示了中央人民政府要在内蒙古建立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之决心。河北农学院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批准,在河北省保定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直隶农务学堂(后更名为河北农学院),“教以算数、理化、地理、历史、金石、动植物学及各种农学,五年毕业。”由这其中“动植物学”的“动”字,开了中国高等畜牧兽医教育的先河。50年后的1952年,由这个“动”字发展而成的畜牧兽医系,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迁至呼和浩特市。故今日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正是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决策,完完整整地继承了开创中国高等畜牧兽医教育先河的全部“家底儿”。1961年,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校,当听了同行的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讲述这所大学的历史后感慨地说:“朔方一校生成,殊不知其发端于清……”

1952年,为了让内蒙古这个全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走向繁荣,中央人民政府高瞻远瞩的决定,在内蒙古创办全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前身),以解决内蒙古乃至全国发展草原畜牧业急需的大量人才问题。为了筹建这所学校,政务院决定以河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为主干,将河北农学院和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及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成建制地迁到呼和浩特市,成立一所日后形成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特别是河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师生员工成建制地带着全部教学科研器械设施迁到内蒙古,显示了中央人民政府要在内蒙古建立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之决心。

1956年,自治区组成少数民族代表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访问,途经北京时,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周总理同作为代表团副团长的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贡嘎丹儒布同志交谈中专门就中央建校的思路、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建设和发展做了指示,他指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要加快。你们办学,学校要办得有特点,人才的培养、畜牧兽医科学知识的人才培养,就是你们要办的事了。草原是内蒙古不同于他人的天然条件,要在这上面做好畜牧业的文章。作为畜牧业经济比重很大的内蒙古,人才问题解决了,内蒙古发展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了,也就看到了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决定在你们内蒙古首先办这样一所大学、一所草原大学的实际意义了……”

周总理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办学特色的明确定位被这所大学的师生员工铭记在心。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一如既往,为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众多的高等学校中唯一的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学校,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形成特色;积极探索,彰显特色;不断总结,凝练特色,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3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第二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前,深入地对办学特色加以总结,形成了长达32000余字的文章,被评估专家誉为“目前国内大学中最长的、最论述深入的、最全面的关于办学特色的文章”。学校决定告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天之灵,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第一个向全社会宣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特色。



为穹苍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绿色

——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纪实


苍茫无垠,辽远无极。内蒙古大草原,为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位居祖国北疆的内蒙古高原,绵绵延延,8000余里,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天堂草原”(腾格尔塔拉)。这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光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天然画卷。赤峰“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带给畜牧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震惊是那具有马的鬃毛之形象,把草原畜牧业的起源推向了远古洪荒的8000年前。据中外专家学者考证,内蒙古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独特而又内涵丰富的草原文化的摇篮。正是这块土地养育了历史上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等多达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无论烽火明暗,王朝嬗变,民族兴衰,社会变革,都不可改易的是游牧民族维持生计的草原畜牧业。公元12世纪,这里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了当时世界的顶级水平。为雄视千古的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从这块大草原昂昂走出,建立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王朝,实现祖国历史上近百年的空前大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块大草原培育的当时世界最优良的蒙古马咴咴长嘶,成为驰骋欧亚大陆数百万里而雄风依然的战。因此,可以说,这里的草原畜牧业发展史还伴随着至今让历史学家们肃然起敬的英雄传奇……

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刚刚隆隆响过,这里的800里古阴山下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


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定位的历史回眸


内蒙古农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56年的创办史。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一如既往,为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众多的高等学校中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学校,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形成特色;积极探索,彰显特色;不断总结,凝练特色,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办学特色——定位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

内蒙古地处伟大祖国版图的正北方,是一片犹如骏马奔驰、形似雄鹰展翅、美丽富饶,令人神往的热土,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8。东起巍巍大兴安岭,西临滔滔居延海,在这块狭长如带的土地上,草原植被覆盖面为70%。草原类型之全,草原类型特点之突出,举世闻名,他处无可比及。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有极其丰富的畜种资源,众多畜产品畅销全球。数千年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使这里的古籍、民谚、故事、历史、歌谣和传奇中都充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知识,形成了一座草原家畜品种选育、疾病防治、放牧管理、畜产品加工等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宝库。这一切,都为一所定位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充满无限生机的沃土。

(二)办学特色——定位的决策是中央人民政府

纵观内蒙古的社会发展史,草原畜牧业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内蒙古这个全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走向繁荣,中央人民政府高瞻远瞩的决定,在内蒙古创办全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今“内蒙古农业大学”前身),以解决发展草原畜牧业急需的大量人才问题。为了筹建这所学校,政务院决定将河北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及平原、山西二所农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成建制地迁到呼和浩特市,成立一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河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师生员工成建制地带着全部教学科研器械设施迁到内蒙古,显示了中央人民政府要在内蒙古建立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之决心。河北农学院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批准,在河北省保定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直隶农务学堂(后更名为河北农学院),“教以算数、理化、地理、历史、金石、动植物学及各种农学,五年毕业。”由这其中“动植物学”的“动”字,开了中国高等畜牧兽医教育的先河。50年后的1952年,由这个“动”字发展而成的畜牧兽医系,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迁至呼和浩特市。故今日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正是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决策,完完整整地继承了开创中国高等畜牧兽医教育先河的全部“家底儿”。1961年,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校,当听了同行的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讲述这所大学的历史后感慨地说:“朔方一校生成,殊不知其发端于清……”

(一) 办学特色——在学校发展中留下鲜明轨迹

1952年,学校创办之初教师只有12人,学生不足百人,设置了畜牧兽医2个专业。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学校设立了畜牧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和兽医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1958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草原专业。1960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荒漠化防治专业。1963年,学校被确立为华北地区重点高校后,动物生产和兽医病理学2个学科开始招收自治区高校首批研究生。1966年,学校成为全区高校中第一个进行留学生培养的学校,草原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外国留学生。1981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畜牧业经济管理专业。1981~1995年,牧草栽培育种、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草原生态与培育、动物生产、兽医病理学、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家畜寄生虫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家畜内科学等11个学科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动物营养与草原科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学校首批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现调整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草业科学学科。1998年,基础兽医学、农业水土工程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4个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同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该学科全国3个博士点之一。这一年,农业机械化工程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草业科学学科增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畜牧学科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自治区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2年,学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让全校各族师生员工深受鼓舞,对学校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同志在学校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之际,欣然命笔,充分肯定学校在半个世纪的办学过程中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是山怀生之珠,寓意深长的题词祝贺——“玉在山而草木润,崖必荣”。面对坚持办学特色而取得的辉煌成就,学校冷静思考,精心谋划改革与发展未来,科学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又一次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了一步一层天的跨越。近五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整体上水平,突出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发展方针。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为契机,保证重点,分层次设定目标,强化特色学科,努力培植与自治区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新兴学科,坚持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专业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围绕草地畜牧业、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乳业进行学科建设和学科方向调整,进一步形成了明显的、具有特色的学科群。以草原畜牧业为办学特色的学科得到成效十分明显地加强。

目前,学校在草地畜牧业、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乳业等研究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草业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第二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体现办学特色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现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国家野外观测站,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和草业与草地资源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沙地生物资源保护和培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草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基础兽医学重点实验室等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沙生灌木资源开发利用、畜产品加工、草品种育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及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具备了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条件与实力。

中国著名草业专家许令妊

建校50余年,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引领学校进入了大发展的快车道。学校目前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占自治区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的60%。2007年,学校又有3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4个学科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学科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有专任教师1210人,在校生23800人,已经成为一所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8大学科门类的自治区重点高校。

(二)办学特色——形成中有几代人的心血结晶

在内蒙古,牧民把热爱大草原,在蒙古族射箭、搏克和赛马竞技中夺魁的青年誉为“塔林夫”草原之子)。学校各族师生员工在数十年之久的办学实践中恰恰体现了这种草原之子的精神。他们将博大深沉的爱给予万里草原,又为造福于草原人民的事业投入了全部精力。这是其情感上大爱无疆的襟怀。他们看清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将带来为振兴自治区草原畜牧业作出贡献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无数机遇,瞄准目标,像草原上的弓箭手一样,开弓没有回头箭,绝不改变和偏离。这是其信念上大道易的坚定。他们为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形成,面对现实中的艰辛困苦,毫不退缩,像草原上的搏克手一样,凛然迎战,尽拼搏之全力,扳倒如山的困难。这是其实践中大无畏的魄力。他们深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无数创新与拼搏共同铸造的一枚金牌,想赢得它,要像草原上的赛马手那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一马当先、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和志向。只有勇往直前,为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形成,争做贡献,才会不辱使命,在一次次战胜自我的成功中豪情满怀地面对充满热切期待的内蒙古2400万各族人民。这是其胆识上大志无憾的素养。历史一页页过,辉煌一步步铸就。学校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形成中处处体现的是大爱无疆、大道易、大无畏和大志无憾的草原之子精神。

建校之初,根据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急需,高教部为这所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选聘教师,到1954年底,教师总数达到近百名。他们刚从内地落户内蒙古,面临着生活、工作和专业方向不适应等诸多困难。可当他们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生产落后,牧民生活贫困的实际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人民造福之事业的大爱无疆,让他们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中爱上大草原,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创建工作中。其中有周恩来总理亲自动员来的彭文和教授等已是在全国相当知名的一批专家学者。就是由于他们呕心沥血,言传身教,同全校师生艰苦奋斗,亲自动手,利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机会,走遍了内蒙古大草原,结合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特点,逐渐建成了不同于内地同类院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一批面向草原畜牧业和结合自治区资源优势的实验室也初步建成,主要突出了草原和草原家畜品种资源、牧区牲畜疾病防治等特点。目前,这些实验室已发展为独具特色、代表学校服务面向的重要办学资源,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教学、科研第一手标本材料,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最直观的样本。来校视察参观的国家、省部级领导人和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对此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学校在有关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草业科学教学标本的制作、保存和利用方面具有在全国同类高校中领先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的教职员工为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逐步完善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积极适应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需求,逐渐形成了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人才的专业结构。每个专业的内涵发展也主要体现这一办学特色。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主要优势在草原家畜品种;草业科学重点也在草原改良、建设养畜;机械、水利、食品工程、经济管理都突出了为畜牧业服务的主要方向;森林保护、荒漠化防治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已经成了支撑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专业领域。学校始终坚持把这类专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专业,从基础设施、教学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大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力度。多年来,学校密切结合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实际和生态建设需要,重点围绕以草原畜牧业以及相关的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重点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奠定了畜牧学科群能够长足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要基础和整体实力。与草原畜牧业建设相关的兽医学、农业工程、食品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牧业经济管理等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确定了结合自治区资源特点,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不同于全国同类学科的研究方向。总之,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凝聚着几代人茹苦含辛的心血结晶,在学校发展史上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

(三)办学特色——催生蒙汉双语教学的新模式

为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解决广大牧区、半农半牧区蒙汉兼通民族专业人才的急需,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从20世纪60年代始,开设了民族预科教育。初步建立起自治区草原畜牧业专业人才队伍。70年代末,学校正式招收蒙汉双语授课本科班,到90年代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层次,授课专业包括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十几个专业。2005年,学校开始招收蒙语授课“动物生产试点班”学生。这一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了自治区以及相关7省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或蒙古族聚居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对蒙汉兼通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为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培养途径。采用单独编班,公共、基础课蒙古语授课,专业基础课蒙汉双语授课、专业课汉语授课的分段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采取了强化主干课,适当压缩非主干课学时的“削枝强干”课程体系改革和外语教学4年不断线等措施。为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学校从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保证了蒙汉双语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遍布自治区牧业旗县和新疆等8省区蒙古族聚居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行政和技术骨干,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在全区和全国部分地区担任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专业技术领导和骨干,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实施蒙汉双语教学新模式的重要前提是要有足够数量的蒙汉兼通教师。为此,学校在不同时期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加快蒙古语授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从1957年起,学校在选留教师时,开始优先考虑蒙汉兼通的毕业生,以满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需要。至今,学校仍注重从优秀的少数民族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选拔人才留校任教,并积极选派蒙汉双语授课教师到国内外先进院校攻读学位或进修学习,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觉悟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蒙汉双语授课师资队伍。为加强蒙古文教材的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蒙古文教材编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及组织实施蒙古文教材的编写、编译和出版印刷等项工作。迄今为止,学校主编和编译的各类蒙古文教材共84种,获得国家和自治区优秀奖的教材13种。由我校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蒙古文教材已经系列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大中专院校乃至有关省区相关专业的蒙汉双语授课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多次受到国家民委及有关部门的表彰。

(四)办学特色——他山之石以求进一步凝练

作为一所以突出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创办之初,在中央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鲜明的办学特色筑巢,吸引了全国十几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教授来到内蒙古,在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这一平台上展示才华,铸就辉煌,绝大多数没有“孔雀东南飞”,而是看到这一特色对学校发展的深远影响,认清这一特色成就事业的巨大潜力,大道易,坚韧不拔,以毕生的精力为这一特色的形成壮大做出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学校特色筑巢之举,依然有吸引海内外赤子学成归来及留住人才之不可低估的感召力。如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李国婧教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后留学美国。她所研究的项目每一个都与内蒙古的生态与农业紧密相连,体现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她不远万里归来,现为学校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学校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美、英、德、法、俄、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政要人物,专家、学者都曾前来考察或寻求合作。美国世界著名的蒙古学专家拉铁摩尔·欧文来校参观看到冻干标本时赞叹不已:“这是只有在中国的内蒙古可以看到的。在世界别的地方,别的大学里,看到这样精心制作,世界一流水平的标本恐怕是不可能的……如果西方国家的兽医能到你们学校,我深信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牲畜的针灸麻醉,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用中草药给家畜止血等,你们做得太神奇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在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创新精神,就开始了在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等多方面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注重走向世界,摄取精华,为我所用。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请来了许多的苏联、蒙古和新西兰等国的专家来校讲学或任教。从那时开始至今,学校一直是自治区高校中对外学术交流合作最好的学校。这对办学特色的形成、彰显和进一步凝练大有益处,特别是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等全球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保持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使学校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中具有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某些前沿位置的闪光点。同时,为了彰显办学特色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及外国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业。近几年来,在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方面更是如此。学校进一步扩大了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签订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协议。力求与适合学校办学资质较好的国外院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从2004年开始,陆续与挪威、瑞典、美国、澳大利亚、蒙古、加拿大等国的8所大学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在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为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建设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这一办学目标,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近3年来,学校共派出近百人赴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利亚、德国、巴西、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会议内容涉及生态、草业科学、荒漠化防治、机械制造、林学、理学、农学、水利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参加国际研讨会,不仅了解了相关领域的最新国际成果、扩展了专业视野;而且也展示了学校极富草原畜牧业特色的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为调整学校科研重点、培养优秀教师骨干、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1994年以来,学校承担了中日、中加、中澳政府间的3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不但提高了相关学科的软硬件设施、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而且提高了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有些专业已经在全国农业院校的同一研究领域处于先进水平。另外,学校还争取到7项国家外专局资助的引进国外智力项目,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多名专家教授来校进行科研合作,促进了相应的学科专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除了以上国际合作外,学校教师在动物营养、水资源利用、可持续草地管理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进行了十几项合作课题研究。如在引进国外智力项目方面的“国外优质牧草种质与技术”(美国K.H.Aasy·艾教授牧草专家)、“搅拌型蜂蜜酸奶的开发”(日本宫本教授、冈山大学)、“牛羊肉保鲜储运项目”(美国Richardz Mccormicr教授)等,又如在中外专家自主合作科研课题方面的“内蒙古自治区牛奶生态学研究”(合作方为日本酪农学园大学)、“内蒙古可持续草地管理研究项目”(合作方为美国农业森林局)等。另外,“内蒙古草业研究院”现已在学校挂牌正式成立。学校力争将其建成高起点、高水平,立足内蒙古,面向全中国、全世界,汇聚世界草业科学精英的科学殿堂。

近年来,学校把握办学特色,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和国外优质课程,共聘请17名外国专家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及校长顾问。他们以工作指导、授课和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达到了学校取他山之石攻玉,聘用国外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2005~2007年,学校共聘请来自加拿大、美国的15名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授15门专业课程,如聘请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教授讲授牧草学进展;美国佛蒙特大学教授讲授功能性食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讲授动物繁殖生物学等。为了向国际间彰显办学特色,学校不断加强留学生招收力度,近三年共招收来自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和蒙古国的各类留学生数十名专业为兽医学、食品学、生态学、动物遗传和动物医学等),有些留学生是慕名而来,如学校的周欢敏教授,在国际学术刊物《Theriogenology》《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11种SC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被SCI收录17篇,并有来自法国、加拿大、捷克、沙特阿拉伯等15个国家的学者索取论文。其论文曾被《Theriogenology》、《Zygote》、《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等12种国际学术期刊引用。其中一篇论文被美国体外生物学学会(In Vitro Biology Society)评为优秀论文,并在其网上公布展示。他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基于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和水平而被聘为国际SCI收录的学术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学术杂志的特邀资格论文评审人,被邀为《Journalof MammalogyCell and Tissue Research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8种国际学术刊物的论文评审人。现任国际Afric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杂志编委,国际山羊学会会员。2004年,孟加拉国留学生(Islam M.S)慕名来校求学,在周欢敏教授的指导下,于2007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回国,该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了两篇SCI收录的论文。2008年又有4位孟加拉国的学生申请来校求学,其中3位申请攻读博士学位,1位申请来实验室工作。这些皆表明学校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正走向国际化。为适应国际一体化的趋势,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水平、缩短与国外大学差距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学校开始着手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目前已与加拿大、美国等世界畜牧业大国及相关国家的11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特别是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合作办学已进入第3年,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以具有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入国外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借鉴国外大学科学管理机制和教学方法,引进国外大学先进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以汉英双语授课为主要方式的人才培养基本框架。学校所申报的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已在国家级评审中,获得批准。总之,在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方面,学校讲大无畏,瀛寰贤哲,容纳五湖四海以求壮大自身,凭借八面来风意在飞扬彰显,采用他山之石攻玉之策进入了令人可喜的长足发展期。


三、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成效十分显著


学校创办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遍及内蒙古自治区,全国各地亦都有分布,已成为区内外畜牧、兽医、草业和畜产品加工及其他相关专业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行政和开发等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办学特色——昭示学校人才培养成功之

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就是能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内蒙古农业大学已成为自治区社会各界公认的,乃至国内外誉为草原畜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更是昭示学校人才培养的成功之。除了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专家张涌教授等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国外——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明根教授全澳营养科学研究首席科学家并获金奖)从事科学研究的畜牧、兽医、草业方面的专家以外,大部分的毕业生工作在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和相关领域的各条战线。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畜牧业系统工作的领导、技术骨干中农大的毕业生占90%以上,各畜牧业旗县的畜牧局局长基本上都是农大的毕业生。由于草原畜牧业经济在自治区的重要位置,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成为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行政领导,成为畜产品加工、兽药生产、饲料加工、大型养殖公司、草业公司的总裁、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等。特别是那些工作在基层,身在牧业生产第一线的毕业生,他们和曾经接受过我校短期培训、技术指导的基层科技工作人员一道,把最适用、最有效的科学技术送到牧民手中,为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科技支撑。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区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成为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区畜牧业产值到2006年增为487.26亿元。目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提高到现在的47.6%,首次超过了种植业的产值。截至2006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数达到1.1亿头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开展牲畜改良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从1951年起到目前为止,大小牲畜的良种及改良种比重已经达64%,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自治区已经具备年产120万吨肉类和6.5万吨毛绒的综合生产能力,人均肉、蛋、奶占有量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自治区的畜产品加工能力也得到增强,龙头企业纷纷崛起。多居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全国著名的畜产品基地。以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鄂尔多斯集团、伊利集团、蒙牛乳业集团和草原兴发集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内蒙古畜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内蒙古农业大学五十余年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

(二)办学特色——产生伊利“企业集团军”现象

2005年8月,“中国乳都”的桂冠被呼和浩特市摘取,这也可以说是内蒙古所获的殊荣。胡锦涛同志2003年1月视察内蒙古蒙牛集团时说:“中国有13亿人口,内蒙古有13亿亩草场,中国人均1亩……这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市场需求,有这样的企业,何愁不能全面达小康?”内蒙古丰富的草原资源和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为全国改变食品结构等所作的贡献无疑是摘取这一桂冠的重要原因,可更重要的一点是人的因素。内蒙古农业大学创办伊始,定位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就开始担起了以科学技术指导和支撑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为内蒙古培养草原畜牧业人才的重任。几十年来,学校的专家、教授、学者带领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深入牧户进行排忧解难的牲畜饲养指导,普及科学知识,在乡村旗县办畜牧业技术培训班,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草原畜牧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为政府发展草原畜牧业解决人才问题献计献策等,从各个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全国乳业龙头企业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的双双崛起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与学校体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分不开的。仅就伊利集团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上至总裁潘刚、副总经理、各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高级工程师,下至一般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占这个企业近50%比例的都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培养的人才。这些同一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在伊利集团各个层次的岗位上,在科研、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出了贡献,产生了一种因学校办学特色而出现的“企业集团军”现象,深受自治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7年,蒙牛集团作为中国乳业双雄之一提出了汇聚“全球科技,建设世界乳都”的口号,其国内外四个重要依托单位中就有内蒙古农业大学,这首先就是一种人才的依托。目前,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率先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要求蒙牛集团中层以上干部都要准备在职攻读这一学院的研究生,还要求遍布蒙牛集团上上下下各个岗位上的农大毕业生为建设世界乳都多做贡献。这种“企业集团军”现象亦不仅限于伊利,不仅限于区内,在京、津、山东等地区许多闻名全国的大企业集团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出现。如北京九州大地公司,其董事长、副总经理,以及部门负责人、分公司总经理等皆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生。这个在国内颇有影响的企业中,在管理和技术岗位上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生就占了90%左右。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这种企业集团军现象也不仅仅在企业中出现,在教学科研单位也多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如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学科主任、教师、研究人员及在读硕、博研究生90%以上最初都是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接受的本科教育。全国这个研究领域的许多重要机构几乎全有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生,而且都是本单位的重要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又如,全国荒漠化防治领域诸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也多是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这种历届毕业生形成企业集团军,并在经过一番拼搏取得成功的许多事例,说明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上成功地展示了独辟蹊径,并深受欢迎、深受肯定的一面,特别是引起了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的关注,纷纷来校设立奖学金等,争取学生毕业后欣然前往,走上企业工作岗位。

(三)办学特色——体现出促进科学发展的优势

建校50多年来,特别是2002年以来,学校倾力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大旗雄风,大军出征,列出了促进自治区科学发展的强势阵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积极投入自治区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重点针对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围绕畜牧业“种子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与草原畜牧业相关的乳制品研制与开发、牧区水利建设、畜牧业机械地研制开发和在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及战略研究方面,组织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其成果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数为800余项,总经费1.5亿元,其中,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为144项,总经费为2787万元,列全国农林高校第6位,自治区高校首位。近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连年在自治区评奖中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基础研究方面,学校立足于自治区的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点、民族特色。重点针对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家畜病理学、反刍动物营养、遗传育种、家畜寄生虫、乳品微生物、牧草生理、草原生态等学科领域,通过长期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2002年以来,新上的1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近60%是涉及草原畜牧业领域的。

在科技攻关方面,学校整合相关学科的精干力量,重点针对自治区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支柱产业进行选题,特别是在畜牧业“种子工程”、奶业、肉业、羊绒业和生态治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学校承担的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行业项目、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等基本上都是围绕草原畜牧业进行选题的。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为了尽快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学校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先后承担并完成投资3500余万元的中日政府间的JICA项目——内蒙古乳制品研究与培训项目和投资2200余万元的中加(加拿大)可持续农业项目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目前,学校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草业研究机构正在开展草原生态、乳制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根据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建设的发展需求,将多年来取得的成果进行集成整合,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推广转化项目,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密切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主动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主持承担了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重点推广转化项目40余项,学校与自治区境内的20多个旗县和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还完成了涉及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论证报告300余份,并承担了部分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在畜牧兽医研究领域,学校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积极探索把分子数量遗传学应用于绒山羊育种、生产中,提出的选育方法和育种理论,在指导自治区绒山羊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被SCI收录。“多脊椎蒙古羊Hombox基因的克隆与定位研究”,首次发现了蒙古羊的多脊椎性状的印记遗传规律,这项成果目前已应用肉羊生产,我区各类多脊椎羊的比例已提高到40%以上,在肉羊的生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所建立的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实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于2004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禽脑脊髓炎油乳剂灭活疫苗”是学校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于2003年被审批为国家二类兽药,2004年转让给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量生产,面向全国推广。

在生物技术领域,2007年,学校开展的“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研究获得成功。这一成果在我国是首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自治区评为2007年度科技十大进展项目。同年“体细胞克隆牛的研究”也获得成功。

在乳业研究领域,学校已收集和分离鉴定出近2000株乳酸菌,取得免疫乳和乳酸菌开发方面的创新成果5项。学校作为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的技术依托单位,在圆满完成了国家“十五”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专项的基础上,又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奶业科技支撑项目。学校的科技人员坚持边研究、边开发、边推广,积极深入各大乳业企业、牧场、养殖户和基层的奶业服务站,在奶牛饲养与管理技术、饲料加工及调控技术,乳房炎、繁殖障碍等影响奶牛生产的重要疾病防治,口蹄疫和布氏杆菌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乳产品加工等方面提供了创新成果,为推进自治区奶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05年,学校依托教育部“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与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建立“乳品生物技术平台”的协议。

在牧草种子工程方面,学校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经过长期的选育工作,育成了蒙农杂种冰草”“蒙古冰草”,引种试验成功了“诺丹冰草”。2001~2004年间,这3个冰草新品种先后在8个盟市的30多个旗县推广,种植原种田15700亩,人工草地129100亩,改良草地94000亩,生产种子4083吨,干草636275吨,在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05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苏丹草诱发突变及远缘杂交品种选育”于2004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草原生态建设领域,学校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承担国家林业局下达的投资1000万元在自治区境内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实施的生态建设项目受到了项目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学校经过多年科学试验,提出的草地禁牧、轮牧及合理载畜,草地资源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措施已作为地方标准在牧区广泛应用,这项技术可使草地第一生产力提高30%以上,植被盖度提高20%以上,植物多样性指数提高10%以上。已在锡林郭勒盟的11个旗的1600万公顷草地约为全盟草地面积的80%)应用。《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在牧区水资源研究领域,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蒙沙源区植被建设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该项目以植被建设中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相协调为宗旨,依据野外精细周密的试验观测数据,揭示了沙地植被的需水机理,计算了不同水文年沙地不同植被群落的耗水量,科学地评价了研究区水资源数量和质量,根据生态需水优先、工业用水有保证的原则,对京蒙沙源区植被建设中的水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为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在林业生态和沙产业研究领域,“林木菌根菌剂产业化应用技术”采用独特的液体发酵、高分子固化技术工艺,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新胶粒型菌剂,综合体现了固体与液体菌剂的技术优势,是一项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成果。这项成果于2004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研制成功的“沙柳中密度纤维板”“沙柳创花板”“沙柳、柠条混合料中密度纤维板”等系列技术在鄂尔多斯市的部分旗县指导当地建成7家8条沙生灌木人造板生产线,引导了当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当地生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003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畜牧业机械研究领域,学校完成的草型湖泊生态治理资源开发技术是科技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这一成果针对我国草型湖泊环境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推广“以机械化方式收获大型水生植物、转移氮、磷营养盐,适度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实用技术”。自主研制的9GSCC-1.4型水草收割机船队已经在内蒙古哈素海、乌梁素海、北京京密引水河道、天津水上公园、天津引滦河道、南京玄武湖与安庆市红旗泡子水库等地进行了扩大试验与推广。学校研制的9KB-2.0型多功能高密度捆包机、9R-50型秸秆揉碎机、液压式高密度捆草机等产品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草原畜牧业经济研究方面,学校主持完成的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获得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学校正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发展研究所”被列为自治区人文社科基地。此外,自2002年以来,学校出版科技著作37部,发表科技论文4640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为自治区高校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报,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百种特色期刊”。

鉴于学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突出贡献,2005年学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科教兴区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四)办学特色——在中国西部的高校初显魅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坚持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成绩斐然,为总结研究这一办学特色的一系列项目多次获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使一批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先后走上了自治区级领导岗位,如彭文和、张荣臻、蓝乾福、刘震乙、许令妊等,同时也造就了伦巴根等被授予“国家级名师”称号的和一大批正在为这一特色拼搏努力,被区内外社会各界尊为“名师”的专家学者。学校师资队伍从“教师”到“名师”,最后终将产生“大师”的梯队建设已现雏形。有数十人被评为国家级或自治区先进模范,或在全国和自治区的学术团体担任着重要职务等,如在草原科学研究领域作出贡献的云锦凤教授现已连续两届被推选为中国草学会理事长,芒来教授被选为中国马业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和平教授被选为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为此,可以说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在造就人才、立校、兴校和强中进一步彰显。

2005年8月,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以其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所具之魅力,首提倡导,并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成功组织了西部大开发地区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的14所高等学校校长座谈会,讨论了西部地区高校所面临的机遇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各大媒体的关注,并做了及时报。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十分关心会议的召开,特为大会发来了贺信,就会议将要解决的问题等做了专门的指示。在会议期间,根据代表们的一致要求,内蒙古农业大学就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及所取得的成就做了专题报告,办学特色初显魅力,得莅临会议的校长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一办学特色生于内蒙古,今天唱响于中国的西部,明天还将在世界产生影响。会议上,内蒙古农业大学一唱百和,道出大家的心声,起草了向陈至立国务委员呈送的《关于西部地区“一省一校”重点建设情况的报告》,还起草并负责呈送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信函。温总理和陈至立同志在百忙之中都做了重要批示。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在落实温总理和陈至立同志的批示。两个批示极大地鼓舞了西部大开发14所高校的师生员工,体现出温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十分关注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4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为内蒙古农业大学进一步办学特色,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国际大环境的声望

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进一步凝练特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选他山之石之策客观上在国际上宣传了学校,提升了声望。因此,让学校感觉到的是世界开始关注中国这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并对其予以肯定,对其加以研究及寻求交流与合作。为此,根据中国草学会积极争取的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同意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学校适时抓住机遇,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接受第七国际草原大会(IRC)组委会邀请,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畜牧业厅副厅长赵存发为团长、内蒙古农业大学贾克力、乔光华、赵萌莉、王明玖为成员的内蒙古代表团,同中国草学会理事长云锦凤教授为团长的中国草学会代表团一道于2003年赴南非德班,向大会正式提交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们撰写的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举办2008年IRC和国际草地大会(IGC)联合会议的申请报告,并进行了答辩。在连委会扩大会议上,云锦凤理事长就申办报告和办会能力做了正式陈述,代表团成员分头答辩。根据讨论表决,IRC连委会同意2008年在中国内蒙古召开第八届IRC和第二十一届IRC联合大会,主会场设在呼和浩特市。大会对申请报告和办学特色鲜明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充满自信,极为精彩的答辩给予了高度赞扬。会议表决通过由内蒙古农业大学赵萌莉教授当选为草业管理大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国际草原大会继续委员会委员。2005年,学校又组织专家协助中国草学会和自治区政府准备了召开国际草地大会(IGC)的申请材料。派出8人的代表团赴爱尔兰参加申请工作。使IGC同意与IRC联合召开大会。

IRC和IGC是国际学界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术会议组织,每4年分别举行一次会议,在各大洲轮流召开,被称为草地学术界的“奥林匹克”。在中国召开一次IGC或IRC是几代中国草地学家的共同愿望。内蒙古农业大学多位草地学专家和经济学家代表中国,全力配合中国草学会的专家,以采撷于内蒙古大草原之灵气,以中国草业研究天地之一精华,以凝聚着内蒙古几代科学家勤劳智慧的成果,出师应对全球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志无憾,奏凯而归。让外国专家们刮目相看,发现中国有实力把一届世界草地学术界的奥林匹克办得更好!这一申办成功在国内及自治区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学校办学特色产生的国际影响和科研实力及对外公关能力皆受到区内外充分肯定。这并非取“他山之石”之为,而是“他山”促中国草业研究之大发展、把全球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请到我们草原来”的大手笔、大举措、大成功。

中国是世界第二草地资源大国,草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在世界草地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其独擅其美、独步天下的办学特色,以其专家们展示的累累科研硕果和治学风采,以其在这一领域雄厚的实力,为中国争取国际草地会议主办权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国草业科学取得的进步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志,更反映了各国草地学家想通过大会了解中国、中国草地、内蒙古大草原和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中国在草业科学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草地科研与产业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途径。会议主办地选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个坐落在“天堂草原”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考虑了内蒙古草地在中国草地中的代表性和重要地位,也看中了内蒙古草地科学研究、草业产业化发展、草地经济和草地文化发展、草地生态保护以及草地科学教育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其中更有对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充分肯定。因为,如果说这城市是“天堂草原”的王冠,那么,这座高等学府就像镶嵌在王冠上的绿宝石,其办学特色闪烁着夺人心神,催人遐想,让全球草业研究学者感到“相见恨晚”的奇异光芒。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中国草学会的理事长单位,校领导把申办国际草地会议当作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李畅游校长多次与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沟通,商讨在内蒙古办会事宜,表达了对中国学会和对自治区作为会议主办地的坚定支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次会议将促使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次会议是来自国内外的一个2000余名专家的大聚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也将接受专家们对50余年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成果的大检阅,为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进一步发展,借会议之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广“他山之石”。


四、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带来的“世纪感悟”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大学,已经走过了跨越世纪的50余年。学校经过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南海运筹帷幄办学特色的定位期,经过了得到从中央到自治区领导关怀与支持下长达30余年艰苦创业办学特色的形成期,又经过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向新世纪的20余年的办学特色彰显期,在新世纪初接受教育部的第一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全面总结后,开始了已经走过5年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凝练期。光阴荏苒,岁月悠悠,世纪之初,感悟几何:

——学校认为,半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农业大学紧紧抓住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以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和丰富的草原家畜品种为依托,形成了办学的优势专业和学科,以办学特色作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带来了学校充分利用内蒙古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特殊的畜牧业经济优势的大发展,从单一学科发展成多科性的农业大学;带来了在全区高校中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自治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扣得最紧的学校的新发展机遇;带来了学校以这一办学特色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在校内形成几代人的高度共识,被充分肯定和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内蒙古的社会各阶层亦形成共识的良好声誉。这一办学特色可谓学校自立于中国高校之林的生命线,打造闻名全国品牌高校的风景线,其中还引出了一条走向世界的金色航线。

——学校认为,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高屋建瓴,在世界高教史上筹建高等学校的创新。它的形成历经风雨,是几代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也凝聚着几代人的追求与探索,开拓与奉献。它的形成首先是一种人心融洽,和谐创新,心血与汗水付出的成功。学校的一部创办史就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学校也因之显示了独特的风采。

——学校认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不是囿于中,把玩于手上,毫无新意的古玩,不是为了让人访问昨天而存在的历史遗址。办学特色应该是依据科学发展观,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调整观念,更新办学理念,以适应当今世界的基础。例如内蒙古大草原上迁徙四方、游牧千年的畜牧业生产正在悄然向定居牧放转化,正在从个体牧民于草原的牧放和圈养向伊利、蒙牛集团有高科技含量的基地舍饲转化就是足以说明的一点,说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中有的也要退入历史深处,有的也要随时代发生巨变。只有传承、创新、超越和发展形成多元合力才能保证办学特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凝练是薪火相传中探索不懈的动力,凝练是图强求变中拼搏不辍的拓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民族伟大复兴和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发展形势,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的近五年间紧紧地把握了办学特色也要与时俱进的原则,因此,才有了较快,不同于其他高校、具有自己特色的、世纪之初的大发展。

——学校认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内蒙古农业大学没有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期望,让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经久锤炼,让这一特色中传统的、时代的和优势的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办学魅力浑然天成,为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作出了响亮而满意的回答。学校将把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看作一种执着向前的精神,一种办学可凭借的无形资产,要把一如既往地坚持与传承和与时俱进地创新与发展当作进一步凝练的原则。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把观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创新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这条主线贯穿于学校工作始终,使学校成为自治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技术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区域创新体系的领军力量。

——学校认为,为了赢得明天和筹划未来,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是当务之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越是特色的越有异军突起的机遇,越是特色的越能为世界所瞩目,为世界所接纳,也就越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回眸历史,世纪垂下的帷幔重重,800年前成吉思汗时期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鼎盛,是写入世界史中的奇迹。放眼今朝,撩人憧憬的红霞片片,八千里大草原是苍天缔造的神奇,她将同新世纪共同给予八百里古阴山下的内蒙古农业大学一个个新的机遇,让这所大学在接受了2008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后,走进一个为内蒙古、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孕育这一时代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奇迹的全新天地。学校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将从与生俱至——与时俱进——走向与中国同步——走向与世界同步——走向在凝练升华中与未来永存。作为一所地处边疆的地方高校,内蒙古农业大学依旧要以大爱无疆、大道易、大无畏和大志无憾的草原之子精神为穹苍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定能赢得青睐的绿色……

注:本文载于2008年3月7日《内蒙古日报》第5版、第8版,作者续维国、李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