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第一次对校园精神进行总结解析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9日 16:30


2008年5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在迎接教育部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期间,组织了20余次师生员工参加的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特别征求和搜集了在校工作多年的老教授、专家、学者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创办发展的工作,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里寻找出最早出现、逐步形成,至今洋溢彰显于校园的特有精神,特别要注意反映出其与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相互联系,相互映照,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把这种精神借助国内重要新闻媒体的平台进行解析,向全社会征求意见,逐步完成一个从校园中提取,并听取全社会意见的过程,以便为最终确立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大学精神打下基础。

在座谈中,专家、教授、学者们提出了“艰苦奋斗”、“求实务实”、“勤俭办学”等十几种校园里存在的精神,并强调逐一解释客观存在的校园精神,是最后形成一个大学精神的前提。2008年6月11日,题为《大学校园里的“塔林夫”精神》一文在《光明日报》上连版发表,意在借助“塔林夫”这一草原之子的形象,以详尽的史实,长篇的论述解析这所大学存在的多种校园精神中的4种精神,也就是“热爱内蒙古”、“目标确定后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勇于迎着困难而上”和“有办大事业谋大事的雄心壮志”等,这是进一步总结、汲取、抽象、升华,经过广大教职员工认可,全社会承认,最后能以学校的名义发文确定为“大学精神”过程中的一项研究成果。从多种“校园精神”到凝聚、抽象、归一、升华的“大学精神”,应该是一个总结与彰显的关系,“校园精神”不等于“大学精神”,“校园精神”可以有多种,但“大学精神”只能有一个。“大学精神”必将体现出一所大学客观存在的多种“校园精神”之精华。严格地说,文章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深入总结大学精神来说是抛出的引玉之砖。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校园内外,乃至国内高校广泛强烈的反响,应该说这是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确立其“大学精神”的一篇开山之作,是奠定大学精神的一块基石。

2010年在全国农林高校宣传部长会议上,代表们在会议期间热烈讨论评价内蒙古农业大学关于解析校园精神一文,都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逐一解析校园精神很好,有利于提高学校软实力建设,对学校事业发展具有推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吕卫东说:“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塔林夫’精神,凝练得非常好!这对提升校园文化,提高学校软实力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说:“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精神后,非常惊讶、感叹!反复拜读,我还专门给几位校领导打电话让他们也看看,校园精神总结得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贻发,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宁秋等也都纷纷表示校园“塔林夫”精神凝练得好,意义非常深刻,对一所学校最终确定大学精神和发展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是走出确定大学精神过程中的困惑之有益探索,可贵尝试。

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会议上,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等地部分高校领导发言中都多次提到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发表的文章后很受启发,并在大会讲话时公开提出向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习。

国家级教学名师朝伦巴根教授应学校团委之邀开办讲座解析校园精神

另外,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这篇文章发表后,点击率曾一冲直上,高至248.9111万次,校园网点击率也一冲直上至27486次。内蒙古农业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伦巴根教授亲自登上讲台,以此文为主题办“大学生校园精神”讲座。他指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是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现在学校在众多校园精神中首选解析出的4种精神统称归为‘塔林夫’精神,体现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依恋自然,呵护自然的大爱,有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境界,更有以人为本,大道诚信的思想概括,所以,其具有‘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的核心特征,是我们内蒙古的高校独特的东西。”在纪念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10周年大会上,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郭启俊等党政领导也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这一校园精神,内蒙古农业大学解析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和时代印记的校园精神接受了全社会这一平台的认真检验。这在内蒙古高校中是第一次,这种由总结解析校园精神到最后确定大学精神在全国高校中也是第一次,赢得了区内外许多高校要进行效仿尝试的赞扬声。

许多校友打来电话或亲自来校表达了对这篇文章的认同。他们说当看到《大学校园里的‘塔林夫’精神》这篇文章时才恍然大悟,觉得当时求学时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里有一种草原文化的氛围,那就是“草原之子”的情怀,是源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一种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们,大爱无疆让他们热爱母校、热爱内蒙古、热爱所学专业、热爱祖国和人民;大道易让他们学一行,爱一行,甘心献身农牧业,成就了学业;大无畏让他们忘我地投身事业,大胆工作,勇于创新,积极拼搏,收获成功和喜悦;大志无憾让他们志存高远,坚守信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胜不骄,败不馁,往直前,无怨无悔。草原上的这所大学,办的是草原上的专业,培养的是草原上的英才,母校给他们留下最难忘的情结就是哺育他们身心的校园“塔林夫”精神。


附一


大学校园里的“塔林夫”精神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之子”精神解析


2008年,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8000里绿满天涯的大草原托着这一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塞外“花园式高等学府”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就坐落在其怀抱中。年年初秋,带着草原花香、马背风尘的新生成千上万地涌进这所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较早的一所本科大学。他们发现,这座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大学校园里有一种精神和大草原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百代连着千秋,千秋还将连着未来。牧民们把具有草原般博大情怀,热爱大草原,在射箭、搏克和赛马三项蒙古族男子竞技中夺魁者誉为“塔林夫”(草原之子)。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在具有56年创办史、受草原文化长期润泽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就有着这种独树一帜的“草原之子”精神。


一、一所大学筹建凭借大爱无疆


草原以博大的情怀展示着一种无疆的大爱。它让其所载负的万千里草木生灵都得到哺育,充满生机……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批准于1999年由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原内蒙古林学院组建而成。漫步在这所大学楼影幢幢、花荫片片的校园,熟悉这里的人们至今仍会忆起当年的建校元老贡嘎丹儒布和刘复初。贡嘎丹儒布早年追求革命,曾两渡东瀛求学,新中国成立时为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盟长。1952年,他接到中央关于要在内蒙古建中国第一所畜牧业高等学校的指示后,披星戴月,一路风尘,从数千里外的巴林草原赶到呼和浩特赴任,最初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后为院长、党委书记。刘复初同志当年为威震川滇黔边区的红军纵队司令员,屡建奇功,解放战争至建国初期曾任满洲里市委书记兼市长。当他接到中央关于要在内蒙古建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地区林业高等学校时亦是毫不讲任何条件,匆匆赴任,在扎兰屯开始了首次建校创业,后又随着学校搬迁到呼和浩特,开始了二次建校创业。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恢复“文革”中被撤销的内蒙古林学院,他又肩负起了第三次建校创业的重任,最初任院长,后兼任党委书记。两如是,都是怀着对祖国、对党的教育事业深沉如海的大爱,先后开始了白手起家,在“敕勒川,阴山下”,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分别建一所大学的艰辛创业,当时的困难令人难以想象。无边的草原为了让绿色苍天般辽阔的展示在大地上,以泥土和流水为脉络,把无尽的爱伸延到每一棵无名小草,这可谓大爱无疆。建校两翁,当年为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做出了从绘制建校10年发展蓝图,到顾及学生一顿早餐的营养含量够不够等细小问题之殚精竭虑的奉献。仅八方求贤组织师资队伍一项,在中央及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竟先后在全国苦心孤诣、上门拜访,请了数十所大学的专家教授,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北疆。这其中有留美归来的全国著名养羊专家、三级教授彭文和,有留用中国的日籍专家久米定一和蒙古国、苏联以及菲律宾的教师。1962年,访问这所大学的新西兰著名畜牧业专家刘易斯闻之钦佩之情溢于言表:“10年时间,在一片乱草滩上建起这样一所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能从中国经济发展快、生活条件优越的内地,如河北、山西、北京、江西、南京、武汉、山东、长春、黑龙江、吉林和甘肃等地引来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可他们真的来了,来办这所大学了。这样的事情只有中国能干成……”这批对祖国、对党的教育事业同样是怀有深沉大爱的教授、专家被两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大多扎根内蒙古,由敬业年复一年而延伸到一辈子热爱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个由“敬”至“爱”的飞跃最初虽然可能是在艰难中开始,但这一飞跃中恰恰使他们看到了人生和事业的光明前景……他们分别在两带领下,克服了水土不服、条件不适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为造福于草原各族人民的事业投入了全部精力,即使是后来可以“孔雀东南飞”了,他们也不忍离开自己人生选择的又一故乡——内蒙古。奋斗了几十年后离休回到南国故乡苏州的张荣臻教授90高龄时在弥留之际不辨儿女,却能辨出学校前往看望的工作人员。这足以说明他对内蒙古,对自己献身半世的事业怀着像草原一样无疆的大爱,用一句歌词来说,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像张荣臻先生等支边来校的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无不为贡嘎丹儒布这位蒙古族干部给予他们的关爱所感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教事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有的竟一直两地分居,退休后才告老还乡;从江南转战来到内蒙古的汉族干部刘复初同志,也像老教授们一样对这片草原、这所草原上的大学、这所大学里的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和学生们充满了无疆的大爱。这所大学到处体现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蒙汉各民族大团结的和谐,从建校一直延续至今,且不断地发扬光大。

当年,两分别率领各族师生员工在野狼出没的荒滩上建这所大学(北、西两校区),从选校址到栽下每一棵绿化的树可谓呕心沥血。贡嘎丹儒布老院长在临终前一年以座谈会的形式“向党做最后的汇报”时还关心着校园建设。他说:“如果都忙不过来,校园里那几棵树移植的事,我虽80岁了,可这点事还是可以去办好的……”这话中依旧体现着一种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大爱。贡翁病故,学校敬献的挽联为:


终生革命呕心沥血兴教育天英才哀您岂止天下桃与李

半世操劳殚精竭醒后人地失人杰公还有校园


中央领导2006年在东北大学曾明确提出“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要有“大爱”,“对人民要有真挚的大爱”。建校元老刘复初同志在学校筹建初期为解决校舍紧张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闻者无不为之动容:“走廊里的孩子不能这样受罪,他们是要学习的,实在不行都住到我的办公室里来!”3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学生因饥饿而辍学,刘一边给学生们讲红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故事,一边亲自奔波于集宁等地,为改善学生伙食去寻求援助。他想到的是让孩子们吃好一点,多吃上一口,会对身体、对坚持学习有益。刘公谢世,学校敬献的祭文中有句:


武有革命英雄壮歌伴之以硝烟直冲九霄云汉……

文有育人辉煌篇章掩映以天下桃李昭示人间……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学校办学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来自不断实践中回顾、审视和理性思考的结果,是经过长期凝练后,为师生员工所认同,为社会各界所肯定,为一代代莘莘学子所遵循、所追求、所奋力登攀之精神王国的峰巅。所以,一所大学创办之初,筹建者的思想境界、文化意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等对校园精神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多少年来,两把对事业的大爱延伸到将有益于事业的每一件小事都要办好的作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在对事业的这种大爱无疆不仅影响着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一任任校级领导,更重要的是感动着、影响着一代代师生员工。

从建校至今,一批批在海外学成归来的博士把满腔的热情和青春年华献给了学校的事业,他们想到的是为祖国而奉献,为内蒙古、为大草原而奉献无疆的大爱。一代代在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没有到经济发达、物资条件好的内地去工作,把自己的一生与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想到的也是这里的事业,要为内蒙古、为大草原奉献无疆的大爱。

2002年,学校一位身为独生子的老教授在上课前惊闻白发老母亲溘然长逝,对事业的大爱让他深于胸的是对慈爱母亲的痛悼,为学生上完了十分精彩的一课,才带着两手粉笔含泪疾行送母最后一程……

2007年,在校大学生李莹胸怀对党、对祖国的大爱,在临去前的病房里参加了学校党委为她专门举行的入党宣誓仪式。

这位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姑娘以死后捐献眼角膜作为所交的第一次党费,把阳光般温暖人心的爱留在人间,让南国深圳的两位打工青年重见光明。她病逝后,在自治区大学里举行的十几场她的事迹报告会无不是在感动得热泪流淌,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听了李莹事迹报告会后,不无感慨地说:“校园的沃土培育了一代代英才,也滋生了英雄,英雄的事迹将永远成为校园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代的农大人热爱生活,无私奉献……”

这一师一生的所作所为,亦是大爱无疆的体现。可以说两及当年创业者们身先示范,影响后人的首先是对事业在情感上的——“大爱无疆”。


二、一个特色形成凸现大道无易

大草原上男子竞技中的射箭比赛,多见膂力过人者瞄准靶心,挽强弓浑圆如月,一箭脱弦呼啸飞去,绝不改变方向或偏离。故牧民常以“开弓没有回头箭”作比喻……遥想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创办之初,贡嘎丹儒布同志在中南海亲自聆听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中央为何在北疆草原上办这样一所大学、办学方向及特色等方面的教诲,聆听了朱德等数十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名人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时的教诲,并从中深深地悟得应该形成的便是世界高校之林中独一无二的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多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各族师生员工看清了这一特色将带来为振兴自治区草原畜牧业作出贡献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无数机遇,若强弓在手的草原男子汉,方向既定,大道易,历尽艰辛,为办学特色的形成做出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努力。《管子·形势》中有句“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易为“改变”之意。几代内蒙古农大人为求大道易,办学特色得以形成,讲民族团结,干群团结,众志成城。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各民族教师之间亲如兄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为的就是共同的事业。在信念上50余年坚定不移,在奋斗中50余年倾力而为,在形成这一特色中执着向前,带来了学校发展建设今日之“风景这边独好”的可喜局面。这所大学在创办之初,只有教师10余人,学生百余人,为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形成,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创下了数十个之多的全国或自治区的第一:

——1952年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本科教育的先河。畜牧学、兽医学成为全区高等教育首批本科专业。

——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学校率先设立了畜牧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和兽医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

——1958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草原专业。

——1960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荒漠化防治专业。

——1963年,学校招收了自治区高校中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学校的草原专业在自治区第一个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1年,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1年,学校设置了全国第一个畜牧业经济管理专业。

——1998年,学校继1993年草业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后,突出草原节水灌溉研究特色的农业水土工程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工科类博士点。

——2000年,学校的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结束了自治区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成为这一学科全国第一批博士点。

——2001年,草业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畜牧学科成为自治区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以牧区水利和牧业机械研究为重点的农业工程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工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以畜牧业经济管理特色著称的农业经济管理学成为全区第一个经济、管理类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在学校诞生。

——2008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序。

…………

希望是在众擎易举中现出一线曙光。当年,彭文和教授等已在全国相当知名的一批专家学者同全校各族师生员工艰苦奋斗,亲自动手,利用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机会,结合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特点,逐渐建成了不同于内地同类院校的实习和实验基地。一批面向草原畜牧业和结合自治区资源优势的实验室也初步建成,主要突出了草原和草原家畜品种资源、牧区牲畜疾病防治等特点。目前,这些实验室已发展为独具特色、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的重要教学资源,如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反刍家畜营养代谢室、家畜寄生虫学标本室、病理解剖标本室、牧草标本室和中兽医标本室等,建校50多年来,都从未间断过收集资料和标本制作。如今,这些实验标本室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教学、科研第一手标本材料,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最直观的样本,成为学校一笔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连同这些创造者的精神,载入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史册。

家畜病理学课程组从建校第一个病例解剖记录开始,目前已积累了11000多例,并制作保存了浸制标本1000余件,病理切片12万余张。由于这些雄厚的教学基础材料,使学校成为全国统编教材《家畜病理学》连续四版、“动物病理学CAI课件”和“动物病理学网络课程”的主编单位。许多来校视察参观的国家、省部级领导人和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对此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有关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草原科学教学标本的制作、保存和利用方面在世界上也是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

这所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的家畜冻干标本在全国享有盛誉,令许多外国专家赞叹不已,认为“至今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的”。美国的世界著名蒙古学家拉铁摩尔·欧文参观后大为赞赏地说:“这是只有在中国的内蒙古可能看到的。在世界别的地方,别的大学里,看到这样精心制作、世界一流水平的标本恐怕是不可能的。”

始建于1952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植物标本室,最早的收集活动开始于1923年。目前拥有内蒙古各类草原、荒漠、森林植物等标本13万份,拍摄植物活动图片40000余张,腊叶标本图片60000余张,制成特有教学切片5000张,珍藏有《中国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模式标本276种,收藏了内蒙古地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3种中的22种和近95%的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成为中外知名植物标本室,并早在1986年就被英国皇家植物园登记注册。数十年来,几代科学工作者从未间断过对植物标本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这个标本室挖掘收集了近300个土壤剖面的根系分布资料,绘制了3000余幅根系图,制作了2000余份腊叶标本和500多份浸制标本;研究并收藏了北方草地和荒漠化植物花粉标本2000余份,在内蒙古独一无二,在全国亦享有盛誉。由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曾鉴定表明:这一成果“对世界草地植物根系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体现出世界性学术价值。在根系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设置世界上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一位老教授当年与苏联专家同行考察了乌兰布和和腾格里等五大沙漠,行程漫漫7000公里,并利用中外资料编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业教材《沙漠治理》。

还有一位老教授于1958年的寒冬,带着学生到上海港接收国家农业部从德国进口的肉用绵羊品种,归途中竟是挤在装着与干草的货车里,在几千里风雪中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干粮回到呼和浩特。这位老教授当年想的只有一条,结束内蒙古没有德国肉羊品种的历史,带回这些教学科研用的“宝贝”。

这些皆是大道易,志不渝,在形成办学特色中呕心沥血奉献之为。为了适应草原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就是在“十年浩劫”中的1972年,学校还顶着巨大的压力创办了中兽医专业,其中在蒙兽医科学的挖掘和继承中取得众多成果。特别是在取得中短期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1974年,学校招收了建校以来第一个畜牧专业蒙古语授课班,开创了学校为了特色的形成进行蒙古语授课,培养草原畜牧业急需人才的育人新途径。这条办学新途径,随着岁月的推移,越走越宽,直至今天,已经为自治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一些跨入校园汉语都不会讲的蒙古族学子,如今有多人已成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毕业于蒙古语授课班的明根朝克图,现任澳大利亚新亚兰大学动物科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澳大利亚国家禽类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是世界著名的单胃动物营养学家,曾获澳大利亚畜牧兽医学会和世界家禽学会学术大奖。20世纪60年代,两位年过半百,长期从事兽医研究的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下,经过观察探索,写出了《内蒙古中草药栽培》一书。他们不为名利,默默耕耘,直到1980年他们才被社会认可。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当年如此催人泪下、撼人魂魄、夺人心神,为了办学特色的形成而忍辱负重,积劳成疾的奋斗故事比比皆是。各族师生员工想到的是大道易,方向既定不能改变,必须锲而不舍地努力,劫难早晚要过去,学校力争早日形成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是为了不辜负党中央和敬爱的周总理的殷切期望……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内蒙古农业大学已成为一所可以告慰周总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在草原畜牧业、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乳业等研究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草业科学、农业水利工程、动物医学3个专业入选国家第二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体现办学特色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及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具备了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条件与实力。这所大学目前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占自治区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的60%。

现专任教师1379人,在校学生21242人,已经成为一所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8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是自治区重点高校,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学校。总结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各族师生员工中会有许许多多鲜活的面影闪现出来。他们以几代人薪尽火传的奋斗,体现着一所大学校园精神在信念上的坚定不移——“大道无易”。


三、一队英才接踵展示大无畏


大草原上的男子竞技搏克大赛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相对之下,身单力薄的搏克手面对黑铁塔似的,浑身肌肉将被力量撑绽的对手,毫无退缩,凛然迎战,要进行一场天地为之惊诧的大拼搏,最后夺魁……


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50余年来,几乎从未间断过校园里的搏克大赛,其意在取大草原上搏克手超人的胆识与气魄以育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各族师生员工也就是靠着这种大无畏的胆识与气魄,在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尽拼搏之全力,扳倒一座座如山的困难,走入新世纪充满希望的今天。贡嘎丹儒布同志在遗作《我的回忆》中有言,建校之初,看着兽医系的学生们露天上课,排着队围着4台显微镜参观,“堂堂国立大学,如此办学条件,实属罕见。我心急如焚,想到这种局面不尽快扭转,将误人子弟,贻害国家,是失职行为…”于是,贡翁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迎着困难,奋起一搏,仅用1年,让前来参观的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看到的是一座充满生机初具规模的大学。叶老参观时自始至终挂在嘴上的感叹是“不容易,不容易,真的是不容易……”这所大学的一位教授年近古稀,著文《鞠躬尽瘁展宏愿,育人兴教写春秋》,也是意在传扬建校元老刘复初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之胆识与气魄。文中写到刘是带着没有平反的“政治枷锁”,为“十年浩劫”后恢复一所大学(内蒙古林学院)建制,进行人生第三次建校创业而“几经辗转,不辱使命”地奋斗着!

1999年,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由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伊始,新组成的校领导班子,不失时机,抓住合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和2002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3次发展机遇,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心,顾全大局,奋力拼搏,使学校尽快完成了实质性合并,全校上下把精力用在了促进学校的发展上。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自治区合并院校成功的典范,也是自治区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优秀”的第一所高校。1999年以来,学校增加博士授权一级学科6个,实现了该项指标零的突破,增加二级学科博士点29个,成为自治区博士学位授权点最多的高校;增加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2个;在研项目科研经费由合并前的不足600万元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吸引和留住了大批中青年学者;学生人数翻了两番之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受到自治区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200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建校50多年间,大无畏,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它让内蒙古农业大学各族师生员工形成的一队英才接踵而来,在跨越世纪的50多年里,展示出金子样的人生光彩。大学以育人为本,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所大学的教职员工秉承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理念,含辛茹苦,孜孜不倦地培养出各类科技人才70000余人,遍布全国各地及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自治区农、牧、林、水、草、乳、沙等各行业中,毕业生多成为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这所学校从贫困地区招收来的学生王洪荣,经过从本科到攻读博士学位10年的在校学习,就是靠这种大无畏的胆识与气魄克服了生活学习上的重重困难,使自己所撰写的论文成为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唯一的畜牧学领域的论文。


这所学校从包头招收来的学生陶浩,出生时由于缺氧被医生确诊为小脑瘫痪,运动不谐调。身患残疾的陶浩亦是以一种大无畏的胆识与气魄面对现实,做出了一次次为了改变命运的拼搏,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他一路冲杀,从呼和浩特到北京,连续获得成功,最后在众多IT精英参加竞聘的微软总部招聘中,拼搏于无畏之中,展实力于超凡之际,终成大器,脱颖而出,梦圆微软,成为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微软研究院(MBS)Muitimedia and Graphic Team图像视频算法研究员,完成了走向世界最完美的三级跨越。

另外,有这所学校于2002年出现的郝龙彪等“12·14”大学生英雄群体,在抢救落水儿童时亦是以一种大无畏的气势,谱写了一曲传颂于神州大地的英雄壮歌,感人至深,反响强烈,受到李长春、刘云山和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学校篮球队连续10余年夺得自治区大学生高校篮球赛冠军和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专业英语八级过级率在自治区高校独占鳌头,普通话比赛、财会、计算机技能“挑战杯”大赛屡屡夺魁,令其他高校刮目相看。

这一学校的伦巴根教授荣获全国第三届“高校教学名师”奖,云锦凤教授和汪建平教授分别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芒来教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李国婧教授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有相当一批人被社会各界尊为育人名师。

近年来,这所大学录取生源一志愿率和录取分数线呈明显上升趋势,首次出现本科生一志愿超出控制分数线以上全部录满生源的局面,这是学校招生史上一次质的飞跃,这反映出社会各界和考生对内农大的由衷认可。上述这一切都在体现着这所大学大爱领衔的大无畏校园精神。

科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这所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在半个多世纪里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多达3031项,取得科研成果1436项,有35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及其他不同等级的奖项,其中主持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有2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科研论文10000余篇。在自治区政府举办的科技颁奖大会上,甚至多次出现站在台上的领奖者有一半是来自或毕业于这所大学的场面。

服务“三农(牧)”,服务社会,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在占全国版图八分之一的内蒙古大地上,到处留下了这所大学专家教授及学生们奔忙的足迹。他们中有许多人被誉为写在纸上——为基层撰写科普著作;说在嘴上——为基层开办科普讲座;种在地上——建起一块块科技示范田的“一头扎在基层的教授”。

这所学校的高炳德教授等人,与巴盟科技人员联合攻关,早在1993年就成功地完成了“吨粮田模式化栽培技术”,在北纬40度以北、无霜期仅130天的临河地区,建成了10万亩吨粮田,被称为中国农学史上的奇迹。1993~1995年,高炳德教授又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等地,3年在全区推广了287.5万亩吨粮田,增产粮食4.55亿公斤,增加纯经济收益4.07亿元。为了解决到上个世纪末内蒙古新增35亿公斤粮食这一历史任务的重大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以此项技术为基础,提出了实施“3232工程”计划,由自治区政府牵头,农口部门协同作战,在内蒙古的平原灌区推广300万亩吨粮田、200万亩高产田,进而增加15亿公斤粮食,获得了20亿元的经济效益。

高炳德教授主持的该项研究,邵金旺教授主持的甜菜生理育种,伦巴根教授主持的荒漠井灌区水资源利用,李心文教授主持的胡麻新品种选育,王竹瑛教授主持的铺膜播种机等项目都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励,对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也是凭着这种大无畏的劲头,有的教师带领学生,顶着烈日,一连几个小时汗水淋漓地在草原上观察新引进的牧草生长状况,心疼得老额吉送来奶茶还要喃喃自语般地叫一声“玛奈塔林夫”(我们草原的儿子)!有时,从校园里牵走师生救活的奶牛前,老牧民也会充满深情和感激地喊一声“玛奈塔林夫!”再如,伊利乳业和蒙牛乳业是中国乳品事业发展的两大奇迹,社会各界公认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以及数十年间在大草原上对牧民们进行的发展乳业科技知识普及是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两个企业比翼双飞的基础,腾空而起的跳板。可是有谁知晓,在这所大学作出的所有贡献的幕后,在校的各族师生员工付出了几多拼搏的汗水,耗去了多少为了赢得成功的心血,又组织了多少面对困难,展开大拼搏中显示一种无畏之胆识与气魄的“战役”!

这所大学的许多教学成果曾获得各级政府的奖励,如邵金旺教授主持的“面向经济建设,坚持‘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的探索和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富象乾教授主持的“植物分类学教学的全面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裴喜春教授主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侯先志教授主持的“畜牧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李畅游教授主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申向东教授主持的“农业工程类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还有55项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励。

这所大学建校50多年积下的一笔不可计算、不可估量、不可不让人大特书的精神财富就是——“大无畏”。


四、一种竞争意识诠释大志无憾


大草原上的男子竞技赛马,是一场敢于力战群雄、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是一场强手酝酿而成的风暴。对于马背上成长起来的草原儿女来说,无憾靠的是勇于参与,大志是高于苍穹的一马当先……

翻开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辉煌史册,通篇是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动着人心,字里行间洋溢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大志。50多年来,这所大学一次次绘就发展建设的蓝图,又一次次将其化为现实。初绘之时,似乎是东方地平线上的光芒,可经过5年或10年的团结奋斗,蓝图实现了,事业发展了,创业者们一代接一代毫不停息,又在新起点上谋划新发展。

大志无憾啊!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地区的高校普遍遇到了与经济结合步履艰难的困惑。面对这种困惑,内蒙古农业大学展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学习、大讨论,深入总结了多年来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在全自治区高校中率先提出走进经济建设主战场是高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的有效途径,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内蒙古日报》等新闻媒体以《扬起希望的风帆》、《拨正航向头》和《发挥优势破浪行》等为题,配发评论员文章进行了系列报,全景式地介绍了这一学校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主动走进经济建设主战场作出的重要贡献。全区高校领导同志在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学习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经验的座谈会上纷纷表示,面对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飞速向前的大好形势,因等待、观望、索取留下憾事,错过自我发展和为内蒙古作出较大贡献的机遇,是历史所不能原谅的,必须像内蒙古农业大学那样,大志引领发展,大志意在走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争做积极贡献中达到自我发展。怀此大志前行,无憾相随,唯有一片广阔天地任你大有作为。

大志无憾啊!3年前,这所大学唱响了要建成中国西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主旋律。2005年8月,作为一所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首提倡导,并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成功组织了西部大开发地区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的14所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讨论了西部地区高校所面临的机遇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各大媒体的关注,并做了及时报道。在会议期间,根据代表们的一致要求,内蒙古农业大学就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及所取得的成就做了专题报告,赢得莅临会议者高度评价。会议上,内蒙古农业大学一倡百和,道出大家的心声,起草了《关于西部地区“一省一校”重点支持院校建设情况的报告》,国务院有关领导对报告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批示极大地鼓舞了西部大开发地区高校的师生员工,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4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志无憾啊!为了实现建设中国西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近年来,这所学校把握办学特色,在自治区率先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和国外优质课程,共聘请近20名外国专家为特聘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项目首席科学家及校长顾问。他们以工作指导、授课和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达到了学校取他山之石攻玉,聘用国外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2005~2007年,学校共聘请来自加拿大、美国的15名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授15门专业课程。为了向国际间彰显办学特色,学校不断加强留学生招收力度,近3年共招收来自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和蒙古国的各类留学生数十名(专业为兽医学、食品学、生态学、动物遗传和动物医学等),有些留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发表论文连连SCI收录。这些皆表明学校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不滞后、不留,正迈向国际化。为适应国际一体化的趋势,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水平、缩短与国外大学差距的目标,这所大学从2002年开始,着手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目前已与加拿大、美国等世界畜牧业大国及相关国家的11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形成了以具有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入国外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借鉴国外大学科学管理机制和教学方法,引进国外大学先进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以汉英双语授课为主要方式的人才培养基本框架。这些都可以看出,学校将大志无憾,采用他山之石攻玉之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

大志无憾啊!敢想才能立大志,敢为方成天下IRC(国际草原大会)和IGC(国际草地大会)是国际学界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术会议组织,每4年分别举行一次会议,在各大洲轮流召开,被称为世界草地学术界的“奥林匹克”。在中国召开一次IGC或IRC是几代中国草地学家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作为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单位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多位草地学专家和经济学家首倡争取在中国召开这一会议,并代表中国,全力与中国草学会的其他专家合作,以采撷于内蒙古大草原之灵气,以中国草业研究天地之一精华,以凝聚着内蒙古几代科学家勤劳智慧的成果,远涉重洋去申报答辩,出师应对全球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志无憾,奏凯而归。他们还做了大量工作,使这两个世界性的会议有史以来第一次合二为一,将开成全球2000余名草业专家相聚的盛会。这次会议的申办成功在国内及自治区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并非取“他山之石”之为,而是“他山”促中国草业研究之大发展,把全球这一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请到我们草原来”的大手笔、大举措、大成功。

在组织、申请和筹备这次大会的过程中,草业、水资源、乳业、牧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与国际学术大师、著名同行专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关系,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也捕捉到一系列十分具有价值的学科前沿信息。

会议将在今年6月底举办,主办地选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个坐落在“天堂草原”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考虑了内蒙古草地在中国草地中的代表性和重要地位。这其中更有对中国学会的理事长单位,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充分肯定。这次会议将促使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内蒙古农业大学也将在会议召开之际接受专家们对50余年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成果的大检阅。

为了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进一步发展、建设中国西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所大学将借会议之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广“他山之石”。亦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铺下了坚实如磐的筑路石。

今日之内蒙古农业大学,正在努力实现的跨越就是建设中国西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志如是,唯有实现方能无憾。世界草地学术界的“奥林匹克”便是这一学校从海外借来的一缕鼓起征帆、一日千里的强劲东风……

草原上赛马求的是目标既定后的速度争先,50多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一直有着奋迅酬志、只争朝夕、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卓冠为杰的强烈竞争意识,因此,这所大学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快速发展,留给人们深思后的结论和答案就是其秉持的——“大志无憾”。


五、一语评述其精神为大气磅礴


谈及大学精神,因其无形可言,许多大学多借喻之为如“太行山精神”、“杨凌精神”、“红烛精神”、“沙枣树精神”和“春蚕精神”等。这其中有以地域命名含喻,有以物品或植物等命名含喻,意在给人以形象,加深理解……

草原是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物质基础,更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摇篮,古老的草原游牧文化孕育着丰富的生态学内涵。在蒙古高原上,牧民的游牧生活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创造。草原游牧生活构筑了天(气候环境)、地(土壤营养库)、生(生物多样性)、人(人群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历史条件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高效和谐的优化组合。它可以保持草原自我更新的再生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满足家畜的营养(能源)需要,保障人类的生存与进步,在诸多方面都蕴含了鲜明的生态观点与环境思维。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男子之竞技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精华,其夺魁者被誉为“塔林夫”(草原之子)亦是大草原给予的一个精神光环。内蒙古农业大学50余年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里的“塔林夫”(草原之子)精神即——大爱无疆、大道易、大无畏、大志无憾。

这种“草原之子”精神,同所在地域的历史、地理及人文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这也是其独具特色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片大海、似苍穹般辽阔的特色地域之天、地、人中以“人”为的一种精神,其新在脱俗,奇在大器,妙在形象。这个熔情感、信念、胆识与气魄、竞争与创新意识为一体的“人”,一顶蓝天,草原万里,为一所大学展示着天之骄子独具的时代精神风采。

这种精神并非“飞来之石”、主观臆想、杂凑和“似曾相识”,而正是一种大爱领衔的精神,正如前面所说——一所大学筹建凭借大爱无疆,一个特色形成凸现大道易,一队英才接踵展示大无畏,一种竞争意识诠释大志无憾。

目前,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里,这种大学精神隐于校园管理之中,潜入大学学子之心,现于各族师生员工之行,甚至能积淀成影响一世的人生品格,让走出校门者永远带着这一大学毕业的印迹,依然展示着从这所大学里带来的“草原之子”精神,由此向社会产生的辐射效应甚至能在一个地区的某一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里仅举一例,毕业于这所大学的伊利集团总裁潘刚已成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人物。他联手蒙牛集团为把呼和浩特打造成“中国乳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让中国乳业发展走向世界前列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他在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展现的就是在校深受影响的大爱无疆、大道易、大无畏和大志无憾的“草原之子”精神。这种精神取之于内蒙古大草原,升华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又由一代代学子们带向社会,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知为“内农大精神”。另外,仅就伊利集团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上至总裁、副总经理、各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高级工程师,下至一般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占这个企业近50%的都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培养的人才。这些同一大学的历届毕业生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母校给予的“草原之子”精神,形成一种深受区内外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人才特色。他们在伊利集团各个层次的岗位上,在科研、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因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校园精神而出现的“企业集团军”现象,深受自治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梳理和总结内蒙古农业大学创办50多年来形成的大学校园精神,笔者认为,用“草原之子”冠其名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因此,这所大学亦是当仁不让的。大爱无疆、大道易、大无畏和大志无憾是苍茫寥廓下的生命感怀,是人生进取中的大彻大悟,是英才接踵间的激情碰撞,更是大草原魂魄在一所大学校园的凤凰涅。若用一语评述,这一精神有拓展人胸怀、开扩人视野、激发人生雄才大略,兴伟业而光耀千秋的大气磅礴之势,洋洋江河行地,灿灿日月经天,浩浩如跨越世纪时空的长风,向走进校门的后来者昭示的永远是在校学业有成,毕业报效祖国铸就辉煌的无愧人生。“草原之子”,可以说是这所祖国北疆大学校园中的——精神“图腾”!


(李金泉 续维国)  


附二


牧人投以大爱者,宛若穹苍之无垠草原,大道践行似挽强所向其不易,山岳般搏克争雄,凛然相迎久战犹酣,赛马竞技更具敢为天下先之勇,怀鹰隼展翼凌云之心而不生恋巢无为之

故大爱无疆、大道易、大无畏与大志无憾熔情感、信念、胆识、气魄、竞争与创新意识为一体之“塔林夫”精神,是苍茫寥廓下之生命感怀,天之骄子人生进取中之大彻大悟,成就一代英才之激情碰撞,多人生雄才大略,兴兴而光耀千秋大气磅礴之势,洋洋江河行地,灿灿日月经天,浩浩如跨越无穷世纪时空之长风,向舍学子昭示入则学业有成,出应报效祖国,铸就无愧于时代之辉煌人生。

注:录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