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第一个当选国际草地大会常设 委员会委员的云锦凤教授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9日 16:52

作为草业科学专业的专家,40多年来,她多年奋战在教育、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辛勤耕耘,努力拼搏,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领军人物,牧草育种科学的带头人。

她就是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草地大会常设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草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内蒙古牧草育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云锦凤。1963年,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前身)畜牧系草原专业毕业的云锦凤留校成为了一名教师。她下决心“一定要使我国的草业科学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以及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云锦凤清楚认识到,在我国,草业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特别是牧草育种学起步晚,和国外相同学科相比有明显的差距。1980年,已经39岁的云锦凤开始学习英文。1981年,云锦凤获得了去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学习的机会。3年的学习时间里,她克服身处异乡的诸多不便,针对教学和我区草地建设的要求,积极收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资源,共收集文献、图片、实物标本1500多份。

在她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在获得自治区和农业部重点学的基础上,2001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作为一名教师,云锦凤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她把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和渗透到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40年朝花夕拾,桃李满天下,她不仅培养了大批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人才,还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了29名硕士生、23名博士生和2名博士后。如今,她培养出的学生许多已成为草业科学教学、科研单位的骨干。

云锦凤教授深知,教材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她积极参与和组织全国牧草育种学科的教材编写,并承担了全国统编教材的主编任务,力求把国外该学科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她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于2001年出版,这部教材突出了牧草育种的特色,内容丰富并增加了牧草育种的新技术,受到了全国草业科学同行的一致好评。2006年,这部教材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评为全国优秀教材。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云锦凤还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她抓住各种机遇,多途径争取项目,通过项目促进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推动生产和生态建设的发展。为了使牧草新品种在生产中发挥效益,她积极联合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用户,在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建起了10余个牧草品种研发、良种育繁和产业化生产科研示范基地。这些牧草新品种成为了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首选和当家品种,广泛应用于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地改良和生态建设项目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云锦凤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培养的9个牧草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750多万亩,累计创造产值达6亿元。2000~2005年,自治区有关部门连续5年利用她培育的6个牧草新品种争取并实施了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累计争取到1亿多元的项目投资。

2002年,云锦凤当选中国草学会理事长。上任之后,她把申办和筹备2008年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作为学会的中心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大会申办成功后,她带领中国草学会与自治区政府密切配合,为大会成功举办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2008年6月29日,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在呼和浩特市成功召开,受到了国内外代表的高度赞扬。国际草原大会主席吉姆·欧儒克说: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最成功的国际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提起这次大会,云锦凤激动不已,她说:“国际草地大会和国际草原大会首次联合召开大会,全世界研究人工草地和研究天然草原的两支科研队伍齐聚内蒙古,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启示,必将对内蒙古今后进行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为2008年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组委会主席,云锦凤教授为大会的圆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提高内蒙古的国际影响作出了极大贡献。鉴于她在中国草业科技界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影响,云锦凤教授被国际草地大会选为第22届常设委员会委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该职,她为中国的草业科学研究者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