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6日,由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率领的中央文化访问团来内蒙古自治区参观访问,随同来访的有中国作协副主席老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清华大学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和语言学家张祖湘教授等。
9月11日,中央文化访问团到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参观。叶圣陶副部长向学院党政领导同志详细询问了学院创办、发展的情况,以及目前形成的规模,询问了所存在的问题。在学院参观的过程中,他老爱眯缝着眼细细端详,看到地处边疆的内蒙古已经办起了这样一所初具规模的大学,深受感动,反复说“不容易,不容易,真是不容易。”他对陪同参观的同志说:
“发展内蒙古的经济,没有畜牧业是不成的。畜牧兽医学院的创办,是要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解决大问题的。有了更多的畜牧兽医人才的将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教育都会被带动起来……”
老舍先生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和民族师资情况后,很高兴地说:
“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好好照顾,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科学知识,语言也要学,学成了是要走出去办事情的。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学生,学成了是要为国家工作的,要特别想着学语言这一点。这样才能共同发展……”
当时的校园规划图
在参观寄生虫标本陈列室时,他们特别关注自治区的草原畜牧业。叶圣陶详细地向学院的全国著名寄生虫病学家蓝乾福教授询问牲畜的常见病及其防治办法。在参观家畜标本陈列室时,老舍先生不时称赞内蒙古培育的敖汉细毛羊、乌珠穆沁羊、呼盟黑羊等良种。当他看到体格雄健的三河马模型时,赞叹而诙谐地说:“我觉着让它拉车太可惜,只有威武的将军骑着才相配。”在参观交谈的过程中,老舍先生听了同行的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讲述这所大学的历史后感慨地说:
“朔方一校生成,殊不知其发端于清,又经民国与新中国,皆为内蒙古若洪荒之草原,皆为内蒙古数千年有史记载畜牧业之发展矣。”
梁思成教授在参观中很注意学院的建筑风格,并详细询问了楼房上的图案含意。他说:
“你们学校建校时间短,在教学、科研工作上做得很扎实,成绩突出。新校园的规划、建筑,中轴线的确定十分重要。学校的建设要有章法。根据现在的情况,内蒙古的财政,大兴土木还是不太可能的,东西可先进行绿化,树几年便高及楼房,衬托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不使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显得挺胸凸肚的。这样也很美嘛!办事是要一步一步来的。你们确实像叶老说的,不容易,不容易!先绿化、美化了校园,然后再……”他说着对院领导一扬手做了一个起高楼的动作,让大家都跟着笑起来了。
梁思成教授的建议受到了学院领导的充分重视,到了20年后的1981年,这所学校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就在一片绿林的掩映之中了,有了“花园式的学府”之美誉。若是叶圣陶老人旧地重游一定还会这样说:
“不容易,不容易,真是不容易……”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又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柳山、桂山、郢、郢山等。江苏苏州人。早年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从事文学创作,为《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刊物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史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88年2月16日病逝,终年94岁。著有《叶圣陶选集》、《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倪焕之》、《箧存集》、《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教育论文集》等。
老舍
老舍(1899~1966),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笔名老舍,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抗战胜利后,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的1966年8月24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7岁。著作颇丰,主要小说有《骆驼祥子》、《二马》、《老张的哲学》、《离婚》、《四世同堂》、《赵子曰》、《无名高地有了名》等,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并任教授。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进行中国古建筑研究。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三届副主席。曾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他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他以毕生精力培养出大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