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是我国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的艰难岁月。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同志为了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尽快找到改变被动局面的途径,深入到基层搞调查研究。
他视察了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之后,又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视察。8月1日,他在王光美同志、林业部副部长张昭同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王逸伦、呼伦贝尔盟盟委书记李振华等同志的陪同下到达海拉尔市。8月2日,他决定离开市区,深入下去视察,在途中听取盟委、牙克石林业管理局党委的汇报。就这样,他在原始森林里蚊蜢最猖獗的季节,身着蓝色中山装,头戴安全帽,进入了茫茫林海。
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少奇同志看到一片小树被集材拖拉机压毁了,心疼地问没有一些保护幼树的规定吗?怎么会毁了这么大一片幼树?当他看到并立长起的两棵树,能成材的一棵被毁掉了,而不成材的却依旧生长着,便问道:
“这么砍不对呀,应该留好的,砍坏的!”说着他还指点着让周围的人看,“你们来看,你们都过来看,这棵树已经没什么长的可能了,怎么还留着?为什么不伐掉这棵而去伐好的呢?”
陪同的当地领导说:“伐好的出材率多,顶任务多,挣钱也多。”
少奇同志说:“是啊!是你说的‘三多’,可这叫重采伐轻抚育,要改变这种干法。一片林子砍哪一些,留哪一些,这是一门科学,学问就在这里面。几年前,在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里,国家考虑到内蒙古的森林多,需要科学来指导,在内蒙古建了一所林业方面的大学。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树加起来占全国森林的一半,从大学到这里,到林场,我们都要研究林区的树木不是越砍越少,而是永续不断,如何越来越多的事……”
当少奇同志听说内蒙古林学院的师生马上要来这里实习时,很兴奋地说:
“这样好,这样可以说很好!在去年2月的全国学联会上,陈毅同志问过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代表,就有内蒙古的,就有这个林学院的名字内蒙古建一所林业大学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是民族地区,森林面积也是很大的,很大的。还是这么一提,又想起来了。他们这样走下来办学的路子是对的,要走下来。你们要请内蒙林学院的教授带着学生来,搞典型调查,要他们来帮助,林业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都要听听他们的指挥,听听他们的意见。这里面有科学,而他们是最讲科学的。”
接着,少奇同志问道:
“你们这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大学生、大秀才?”
当他听到回答是最近才有了一两个时,感叹地说道:
“是啊,这个地区的林学院也是刚刚办起来。这里才有一两个大学生,这不行,这太少了。这里需要大学生,林业大学生,需要技术员、工程师。没有科学技术,只靠笨力气不行。林学院是要发展的,对你们来说这很重要。你们的人很多,要选一批人送过去学习,国家还可调来一些技术人才嘛!”
少奇同志接着向陪同的当地同志询问了天然更新林的情况,讲到采伐方式要采伐更新并举,造林要跟上,讲到砍光了森林,水土一流失会变成不毛之地,而且以商量的口气问:“是不是采取以营林更新为基础、综合利用、青山常在,永续后力的方针?”“是不是可以把社会上闲散居民组织起来,成立营林村啊?”他心里到离开这片森林时依旧装着“重采伐轻抚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一天晚上召开座谈会之时,王逸伦同志在交谈中告诉他是乌兰夫同志和当时的内蒙古林学院院长刘复初同志,根据林业部讨论全国高等林业院(系)整顿、提高和发展问题的会议上提出的“新建林学院校校址可位于政治、教育及工农业中心地区”的会议精神,决定改变了原定迁往牙克石的计划,改变了原来确定继续留在扎兰屯的计划,改为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建设新校区。乌兰夫同志和刘复初同志在一起坐着吉普车,为内蒙古林学院在呼和浩特市的南郊选定的校址时,少奇同志略有所思地“唔”了一声,接着又说:
“刘复初同志在做林业、森林这么个大文章了,知道他在满洲里工作了几年……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他是在陕北公学讲过课的……”
这个座谈会一直开在深夜,少奇同志对林区的文教卫生、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林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以及群众生活等方面作了指示,强调林业是一门科学,要有人才,要有学林业的大学生,要选送一批人出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事办好……
注:1960年2月4日,内蒙古林学院采运系学生张殿忠作为代表,参加了刘少奇同志提到的全国学联第十七届代表大会。张殿忠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