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洪国藩来内蒙古农牧学院讲学。他多次赞扬学院的建设成就。
洪国藩先生说:“我在呼市二中读书时,到过你们这里。那时很荒凉,是个不毛之地,白天也有狼跑出来呀!小孩子一般是不敢独自跑过来玩的。现在建了大学,经过你们这些年劳动建设,这里变成这么漂亮的校园,真是出乎我的预料,特别是绿化搞得很不错,绿树成荫,花园一样的幽静,这在北方也是少见的。环境优劣,对育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很多办教育的都没有意识到这重要的一点!在这样的校园内读书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他又说:“你们新建的中心实验室,设备很好,有些进口精密仪器超过上海生化所,要很好地利用起来,为教学、科研发挥作用。”
在参观遗传工程实验室后,他又说:
“不要贪高精尖。大项目研究,从你们现在的力量来看还是达不到。可以搞点实用技术,利用现有设备一定能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后在这方面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们也可以派人到上海我那里去进修学习。在内蒙古,你们这所大学大有希望,也可以说是最有希望的。”
洪国藩
洪国藩,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男,浙江宁波人,1939年12月生。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从事DNA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发表论文共30余篇,如有关DNA顺序测定的系统战略、有关缓冲液梯度提高DNA顺序的阅读量、有关固氮基因的研究等。1979年前曾研究过RNA结构,并曾为此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首先利用闪格的酶学法提出并完成DNA顺序测定的系统战略。1981年发明单键DNA双向测定方法。1979年提出并证明电流密度梯度对核酸分子在电泳中的压缩原理,与人合作将此原理成功地应用到DNA顺序测定中,结果显著地提高了DNA顺序的阅读量而被国际上普遍采用。从1983年开始,同时对生物固氮发生兴趣。1987年与他人合作,最早发现固氮菌中控制结瘤基因群的核酸蛋白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