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岗山大学农学部教授吉川贤先生1987年参加了中日合作项目“中国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形成及动态剖析,即毛乌素沙地绿化与农业开发基础研究”。这个项目于1992年结束后,日方大部分合作单位终止研究,但吉川贤教授在日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研究经费,坚持对毛乌素沙地固沙植物耐旱生理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13年之久。在对毛乌素沙地固沙植物耐旱性生理生态学特性普遍研究的基础上,从1994年开始,在毛乌素沙地设立400m×500m的固定调查地段。在该地段内,根据立地条件,设置调查样方。对油蒿、臭柏、牛心朴子、柠条、沙米、乌柳等天然植被和沙柳、旱柳、杨柴、花棒等人工植被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量、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蒸散量、生产规律、吸水特性、根系分布特征、沙地水分动态、种群(群落)动态及演替、沙地水量平衡、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等。主要采用的研究设备有:LI-6200、LI-6400光合仪、萤光测定仪、LI-1600气孔仪、热脉冲测定仪、压力室、土壤水分张力计、便携式土壤水分探测仪、浅层地下水位自动记录等。在13年中,先后参加这个研究组的日本大学共计13所,参加人员达150多人次。每年注入研究经费5万~10万元人民币。为内蒙古地区开展此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川贤教授在合作研究期间先后发表了《中国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条件及旱柳根系分布》、《油蒿群落构造与生境》、《中国毛乌素沙地固沙植物生物量及放牧压力推定》、《植物群落生物量与树木蒸散量和水分特性》等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了《中国干旱地区沙漠化形成及动态剖析》论文集2本、《向沙漠化挑战》专著1部,参编《森林百科全书》、《半干旱地与沙漠化》、《造林学》等专著。吉川贤教授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十分关心两校间的合作和人才培养,他在合作研究期间,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培养了博士研究生、进修生多名,并派他的学生来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交流。他积极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室建立合作关系,为这个实验室助资50多万元人民币,用以改善研究室的研究设备,为生理生态研究室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吉川贤先生(右二)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吉川贤教授对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校园生长的臭柏所形成的一道郁郁葱葱的景观很感兴趣,多次赞美它的绿化、美化和固沙作用。吉川先生说:
“毛乌素沙地是从事干旱区研究者的广阔战场,我非常喜欢这块土地,更感兴趣进行臭柏等植物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教授极有眼光地选择了十分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会给内蒙古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他与农业大学的教师、学生们多年来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说:
“我以毛乌素沙漠的臭柏为主的研究过程中,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进行合作,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许多优秀研究人员一起进行调研,相互交流意见,使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农业大学的老师还是学生在进行野外调查研究时都特别认真、真诚。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以来,我与贵校的许多学生接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非常认真、富有探索心。这令人佩服,说明贵校具有很好的教育质量。”
“虽然不十分清楚教学设施的状况,但从宿舍及食堂的完备情况也可窥一斑,我想将来一定会更加兴旺。”
在谈起科学研究活动时,他说:
“在一年一度的集中调查时,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的王林和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与许多优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合作研究,并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这种合作研究能够永远继续下去。”
吉川贤先生于200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骏马奖”。
吉川贤
吉川贤,1949年出生于日本奈良县。1981年以“红松林的穿孔性象鼻虫个体群的生态学研究”,获京都大学农学博士。1983年任高知大学农学部讲师,1991年任冈山大学农学部副教授,1994年任内蒙古林学院客座教授,1998年任冈山大学农学部教授,2000年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其间,曾在东京农工大学、千叶大学、鸟取大学、东京大学、三重大学、广播大学做外聘讲师。专业是树木生理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