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先生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的高尚品德和丰富的知识,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尊敬。这位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力学和系统工程学家,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钱学森先生在我国西部地区工作多年,十分关注我国西部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钱学森先生就提出了“沙产业”的理论,指出要在不毛之地上进行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钱学森先生
20多年来,钱学森先生对沙产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一直关注这项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宏伟事业。1994年,钱学森先生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的100万港元,捐赠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2001年,经钱学森同意,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资助西部地区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钱学森先生秘书涂元季将军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师生做报告并转达钱老的问候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沙漠治理专业、沙漠治理系,同时也是与沙产业紧密联系的高等学校,钱老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人才培养寄予了殷切希望,他于1995年专门接待了沙产业基金会管理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奎壁先生,还曾让秘书来校作报告转达他对全校师生的问候。2002年1月,内蒙古农业大学“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正式成立,共有38个学生,举行了隆重的“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颁奖仪式,有30名学子获得该项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学金3000元。4年发放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36万元。
200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举行钱学森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品德报告会
在4年的大学生生活中,钱老从经济到学业上都给予了该班级同学极大支持和鼓励。鼓励大家献身沙产业,从事沙漠环境治理工作,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而今,这38位学生中,获得硕士学历的17人,攻读博士的4人,已投身到自治区及其他省区农业、水利、畜牧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或基层工作。同学们一直不忘钱老的教诲,传承钱老严谨治学、刻苦工作、淡泊名利的精神,植根西北土壤,为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沙产业而奋斗。
1995年,沙产业基金会管理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奎壁教授
(后排左二)与基金会同志看我钱学森先生
2009年11月2日,获悉钱老去世的消息,班级同学虽然不在一个城市工作,却在网络上聚集,商讨如何表达对钱老的怀念之情。在班主任老师张武文的倡导和组织下,班级选派班级班长郭天龙、袁帅同学去北京钱老家中吊唁,表达同学们对钱老的感激和哀思。同学们写下了“沉痛哀悼科学先贤,传承钱老不朽精神”的挽联。
位于阜成路8号院的钱学森住址的灵堂于11月1日布置完成,一天内七八百人前往吊唁,很多人冒雪前来献上花圈花篮,众多花篮屋里已无处摆放,工作人员晚上在楼外搭建起了遮风挡雨的棚子,摆放花篮花圈。吊唁和送花篮的有总装备部、国家相关部门单位及航天系统的工作人员,钱学森的学生、友人、同事,以及一些社会人士和在京高校学生及外省区赶来的仰慕者和学生等。
2002年1月,由钱学森先生捐资设立的首届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
颁发仪式在我校举行
11月3日晚,带着内蒙古农业大学“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全体师生的嘱托和缅怀之情,班级代表出发了。11月4日下午联系到钱老生前秘书安排了吊唁活动,在钱老灵堂前默哀表达了对钱老的沉痛哀思。
吊唁结束后,学生代表郭天龙激动地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钱老的爱国情怀、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勇气及淡泊名利、追求科学真理的崇高精神。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矮半截,他们能做的,我们怎么不能做?这样的精神是我们年轻的一代缺乏的。所有的中国学生,特别是学者要向钱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作为中国人,要为中国争光,要为我们的国家富强贡献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发挥最大的才智为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这才是一个人活着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能为我们的国家做点事,不管大事小事,只要能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1911年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10月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