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说:“内蒙古农业大学是要有一支充满朝气、凝聚人心的校歌。”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9日 16:47

2003年3月29日上午,因创作校歌一事,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包赛音同志及汪建平、续维国同志登门拜访了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先生。

赛音同志向阿拉腾奥勒先生介绍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情况和今年准备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的有关情况,并专门谈及建校整整半个世纪,农大又是最早在自治区高校中产生校歌的学校,但还没有一支师生员工广泛传唱、认可、经久不衰的校歌。这次筹备校庆活动,创作校歌是当务之急。作为一所自治区办学规模最大,在校学生突破两万人大关的学校,没有校歌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

阿拉腾奥勒先生听罢,谈到这所学校的创办,在社会上的重要影响,以及对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并指出: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要有一支充满朝气、凝聚人心的校歌。校歌在体现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弘扬一所学校优良校风、树立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拉腾奥勒先生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担任建党90周年歌咏比赛评委

他同时向包赛音等同志介绍了最近的创作活动,打开音响设备请大家听了他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等高等学校创作的校歌,并向续维国同志专门谈了歌词创作的要求,指出歌词有区别诗,又有诗意,让听众凭借听觉就能理解的特点。他欣然答应包赛音同志提出的为内蒙古农业大学谱写校歌的请求。

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党委书记特木尔同志和阿拉腾奥勒先生亲切交谈

阿拉腾奥勒先生拿到了续维国同志创作的校歌歌词后,认为这首词具有校歌创作的几个要素,点明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反映了学校充满生机的现实,提到了校风、校训和学校的名称,寓意中有教学、科研、专业方向,以及培养人才等,并有地方院校的服务面向等内容,是内蒙古的高校校歌中一首十分好的校歌歌词。于是,他不离案头,仅一周时间就为这首词谱写了4支曲子,并亲自携带前来农业大学征求意见,最后选出2首,修改定稿,亲自配器,组织合唱队、乐队,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歌录制而奔忙。

阿拉腾奥勒先生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校歌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阿拉腾奥勒

阿拉腾奥勒,蒙古族,内蒙古科左后旗人,1942年8月21日(农历)出生。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小学就读于伊胡塔完小。1956年考入呼和浩特第二师范。1960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作曲班,师从女作曲家辛沪光。1962年保送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学习。1964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许勇三、张筠青先生。1968年毕业,曾在河北省束鹿京剧团任过指挥。1971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工作。1973年、1978年曾两度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师从丁善德、桑、陈铭志、施咏康、瞿维等名师。1957年发表了处女作《送肥歌》。1967年创作出成名作《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作品,曾在全国广为传唱,又被收入在《红太阳》盒带中,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欢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国内多次获奖,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优秀歌曲选入教材,编入《亚太歌曲集》。

40多年来创作歌曲1000余首,影视音乐主要有《沙漠的春天》、《母亲湖》、《森吉德玛》、《杀机背后》、《嘎达梅林传奇》、《亲家卖粮》、《千秋功罪》《乌兰夫》等。

在全国、全区评奖活动中有50余部作品获奖。


附:


歌忆


壬午年夏,蒙古国,在乌兰巴托的大街上,忽见路边石上刻有一,曲为五线谱,为新蒙古文。其内容是对故土的一种情思,大意是——

那漫溢温馨的故土,

是我心中意无限的蒙古草原,

那世代生息的故土,

是我人生赤金璞玉般珍爱无比的

摇篮……

能讲一口流利俄语的朋友杨苏明先生告诉笔者,这是一支流传很广的蒙古国民歌,其流传开来,与这石并非无关。您想想,一支歌刻在石上,无论怎样去经岁月的风雨,也很难出现文字漫漶的现象,而且把这歌置于一国之都的中央大街上,人来客去,车行马驰,凡经过者,不会唱的可能驻足浅唱学习;会唱的可能一见即想起来,不用人为地去普及,无需担心失传。这勒歌于石上的创意者,当“功德无量”的金质勋章。苏明先生一席话,竟使笔者茅塞顿开,嘿!这就是说,一支歌,流传也要有一定的条件,也应借助这样的“硬件”才行啊!

我国有座建于1911年的著名大学,在不足百年的建校史上,竟有十余首一次次创作的校歌。据说有的毁于兵燹,无从查找;有的因毕业生一届届走出校门,渐被遗忘;甚至有一首校歌几经传抄,年代久远,竟无人能识其真伪、辨其正误。内蒙古农业大学也有如此现象。

去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为搞50周年建校纪念活动,征集校歌,最后选中由笔者作词,由国家一级作曲家阿拉腾奥勒作曲,又被我区著名的词曲创作大家美丽其格和印洗尘充分肯定的一支校歌问世。于是,全校上下,新生入学军训之际,来了个大普及,还在校园里进行了场面颇为壮观的校歌大合唱比赛。那情景,让笔者又想起在蒙古国看到的那块石,便函杨苏明先生,得那石的照片,建议学校为了校歌的流传,亦有石之为,并同汪建平、史晴等三五校庆办的朋友,入古阴山深处,不惧林深苔滑,历尽艰辛,踏破铁鞋,终在一古河道里选定一巨石。那石鼎、山、如城、又像,闲置亿万年,似乎专为我等到来而存,让来者好不喜欢。笔者兴致更浓,认为石之表刻校歌,其背应有为这歌所作的铭文,于是乎,便在归途上吟成如下八八六十四字的石铭文”,后又将其送往建校元老高布泽博之子,著名书法家高延青先生处求其书写一番,觉得如此这般,再刻于石上当是更有意义:

石出阴山,其态印印

燠沐,通体蒼蒼

月华,尽深藏

遴选入具灵光

以校歌,骤然煌煌

英才接踵,步蹡蹡

聚且唱之,汤汤

校风德,华夏弘扬


后来,虽因有人认为勒歌石上是为词曲作者扬名,力,石运回校园,歌亦没刻于石上,但在学校隆重召开的建校50周年纪念大会上,这歌唱得如大江出峡,若海潮高,似奔雷经天,亦有猛烈风暴席卷校园之势……笔者当时听得心神为之撼动,蓦地想到如果这大会是突兀于建校史上的一块巨石,那么,今天万千学子的校歌大合唱不就是刻于石上的歌吗?

几个月过去了,这所想萦绕于心,久久不去,无奈,写下这许多文字,也算是关于石之事的一个最后交吧!不过,笔者相信,多少年过去后,后来者查到此文,也算是读了一个关于校歌的故事。愿《内蒙古农业大学校歌》能不拒岁月之“青山”所阻,流传下去,或许将来有人在百年校庆之际唱起这世纪之初创作的校歌时会吟出这样的诗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续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