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 永当珍惜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4日 23:09

编者按:七十年根植北疆,七十年逐梦草原。值此建校70周年之际,内蒙古农业大学微官网推出“农大记忆”专栏,陆续发布含“七轶说一”“名人怀忆”“流金岁月”等三个系列的纪念文章,从中回顾学校的光辉岁月,感悟历史的发展,体察时代的变迁,“忆名人关心备至,书轶闻山高水长”,在踔厉奋发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共创学校美好明天。


内蒙古林学院1958年在扎兰屯建院,1959年9月我调任院党委副书记。当时已决定在呼和浩特建院,由我负责筹备工作,一起参加筹建的还有马礼、辛占元、孙有光、赵秦成、王同顺等几位同志。确定的校址在当时还是一片荒沙滩,杂草丛生,坟茔遍布,一派荒凉景象。我们筹备办公室人员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在林科所(即现在的林科院)借了一间房子作办公室,就是在这间小房子里,我们完成了校园建设的初步规划。由于学院急于搬迁,时间非常紧迫,所以盖好了一批平房暂用。上课的地方有了,但条件非常差,到了冬天同学们就更苦了,教室里冷得墨水瓶都结了冰,同学们的手冻得无法写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保证了应有的教学质量。

搬迁过来的那个冬天,由于供暖设施没有跟上,供暖成了大问题。又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蔬菜的储备也不充足,过不了冬怎么办?这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无奈之下,经与大兴安岭林管局协商,分流出一部分师生去大兴安岭现场教学,另一部分师生留在呼和浩特。去林区的师生们被分派到了各个林业局,食宿问题有了保障,教学活动也得以开展。同时师生们在林区也学到了不少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为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冬去春回,师生们在莽莽林海中度过了1960年那个严寒的冬天。

建院的头几年,学院既要抓教学,又要抓建设,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劳动,成了校园建设的主力军。师生们爱校如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了缓解师生们的生活困难,学院除了建校外还要搞些生产活动,种菜种粮。记得有一年土豆成熟的时候,突然下了一场大雨把东沙梁的一片地给淹了,雨还在不停地下,如不赶快抢收,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还会影响到全院1000多口人的生活。学院紧急动员,学生和教职工们顶着雨,挽起裤管,在泥泞的“水田”里硬是把土豆给“捞”出来了。至今想起,当年师生们奋力抢收的动人情景仍历历在目。

光阴荏苒,转眼40年过去了,每当老校友、老同志聚在一起回首建院初期的那段岁月,总勾起我无限的眷恋和自豪。也正是那一段创业历程,开启了内蒙古林学院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

(此文是作者为庆祝原内蒙古林学院建院40周年而作,收录于《内蒙古林业》1998年第8期。)


(作者:郝崇相


郝崇相

郝崇相,男,汉族,1921年4月出生,河北平山县人。1959年9月~1971年8月任原内蒙古林学院党委副书记,1978年8月~1984年2月任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