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春,我从校本部调入职业技术学院(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任副院长,开始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当时的分院学生不过三百,教职工不过几十,专业只有农艺、畜牧兽医,校舍是“五七”干校留下的十几排老旧的平房,几条杂草丛生的土路分布校园,晴天两腿土、雨天两脚泥,无论设施还是规模都不及一所普通中学。但有着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还有那三千四百多亩土地(其中约1/3是果园)、宁静翠绿的校园、勤劳纯朴的人们,还是给了我一份希望和安慰。分院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摆在我们班子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据高职必须面向生产实践的教育特点,以及落实总院党委给分院提出的“基地、办学、产业”六字方针,我们认为改革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我院发展的出路之一。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历程
1.构建“一体两块”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院之初,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自治区培养农牧业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和农牧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但当时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本科“压缩型”模式运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内容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为此,在原李畅游院长的主持下,我们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地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开发出具有我院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一体两块”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是指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在培养目标下的统一,“两块”指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分为两个模块,即“基础理论模块”和“实验实训模块”,各专业两个模块在学时上的比例为6:4,两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首次创造性地构建了“实验实训模块”,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两块”人才培养模式,1994年首先在我院生物类专业试行,1996年在学院全面实施,1998年开始显现明显效果。该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以科技园区为主体,搭建多功能可持续实践教学基地
1997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而办学经费相对短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不相配套,实践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已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功能单一,体制不顺,造成建起养不起、不可持续发展;并由此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办学资源闲置、经济负担沉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总院党委审时度势,多方沟通协调,于1997年9月经自治区科委批准,由我院筹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园区实行董事会管理,负责人为李畅游同志。由此拉开了我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序幕。
我们采取多渠道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一是自力更生,通过师生员工的义务劳动,恢复、新建教学果园、大田作物、园林苗圃等种植类专业实训基地。二是通过承担和引进重大科技项目,如“棚网养猪技术开发”、“设施园艺技术开发”等项目建立种植类、养殖类专业实训基地。三是面向基层,实施“科教兴旗(县)合作项目”建立实训基地。四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五是国际合作,引进中国——加拿大合作实施的“内蒙古可持续农业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基地。六是以创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为契机,争取教育部和自治区政府投资,建立和充实了“多功能自控温室暨组培繁育”实训基地、农产品加工等实训基地。
我们的基地有股份制运行的生产实体(如种猪场、驾校)、有承包制运行的教学果园、有目标责任制运行的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基地集教学、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于一体。学生直接顶岗生产,又参与科研工作,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是实训指导者,也是科研工作者,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高水平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指导出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保障。基地也是科研成果的示范园,是生产服务、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利用这个阵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基地的档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吸引了项目,促进了校企合作,架起了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桥梁,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工作。
基地采取多渠道建设,解决了基地建设的资金困难和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脱节问题;多体制运行,保证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了完整的硬件平台;多功能服务,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建以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在2006年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作为特色项目,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学院也获得了“优秀”的评估结果。
3.以基地为平台,总结创新“全程定岗、四步实训”实践教学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我院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科学完整、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或与培养目标不相符,使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功能可持续实训基地为平台,由行业专家与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相关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该岗位(群)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及职业素质,将原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农事操作、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训等环节优化整合,创新出“全程定岗、四步实训”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学生分学期以工人、技术员、经理人、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实训基地全学程定岗,并在实践教学运行中设计运行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步梯度实训,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四步梯度实训中,形成链条式实训流程,是工学结合的新探索,高质量地完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其运行模式如下:
第一步,基础技能实训:第1~2学期,学生以工人的身份在校内实训基地定岗,培养能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基本经验技能,实训内容结合基地生产进行。学生通过体验、参与生产,对所学专业有了较明确的感性认识,达到想动手、能动手的目的。
第二步,专项技能实训:第3~4学期,学生以技术员的身份在校内实训基地定岗,培养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门技能,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相链接,结合基地生产和科研项目进行。通过专项技能实训,学生熟练地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关键、核心的技术,达到会动手的目的。
第三步,综合技能实训:第5学期,学生以经理人的身份在校内实训基地定岗,培养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综合经验技术,结合基地生产、科研及技术服务项目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基地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学生掌握了对各专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达到从熟练到自如、从孤立到融合。
第四步,职业技能实训:第6学期,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培养能胜任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及职业素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实际工作任务相吻合。
2005年该体系首先在园艺技术专业试行,2006年在学院确定的六个试点专业示范,2008年辐射到全院所有专业,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促进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该体系以多功能可持续实训基地为平台,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全程定岗”促进了学生接受职业能力培养的自觉性、主动性,“四步实训”促进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吻合度,学生学到了高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术和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推进了“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支撑下,我院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有机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并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充实、融合和调整,使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完成了职业技能的培训。近年来,学院对5900余名学生进行了37个中高级工种的培训鉴定,学生通过率达98%以上,毕业生双证书持有率达90%以上。
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随着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创新,学生的实训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且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保证了学生职业技术的成熟和职业经验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缩短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后熟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3.91%,居自治区高职院校前列,学院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进步奖”。
获得了社会认可和好评。由于我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特色鲜明、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培养出适应我区经济建设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得到了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及同行的高度赞誉,在区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先后有30余所高职院校来我院交流、学习。近年来,《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进行报道:“他们搞科研懂理论,下农田能种地,进棚舍会养畜”,“内蒙古农大职业技术学院按规律培养‘土地蓝领’”,“学兽医就要为奶户排忧解难”,“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毕业生供不应求”……
葛茂悦
葛茂悦,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教授。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学习,198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副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