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风吹进校园,当桃花绽放枝头,伴随着春的脚步,我们走进“文化讲堂”。放眼望去,300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讲台上,霍如涛教授正在作《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构建》讲座。他气度雍容,侃侃而谈。从道德、情感、智慧和理性4个维度解析人格构建的基本理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构建的关系,指出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还是道家的“不与世迁,游乎尘外”都对个体人格完善提供有益借鉴。现代人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补偿个体人格的缺失。在师生互动环节,霍老师跟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亲切地交谈,热烈地讨论着……从在座学子炽热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以及频繁响起的热烈掌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智慧的交流和思想的共鸣。讲座结束,许多同学在听课卡上真诚地写道:“这堂课受益匪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讲得真好!底蕴深厚,幽默、淡定,很有人格魅力”……
此情此景,我们恍若回到2500年前沂水春风的孔子课堂。《论语·先进》记载,当年孔子与曾晳、子路、冉有、公西华众弟子探讨人生志向。孔子的循循善诱、长者风范;子路的鲁莽直率、好胜自诩;冉有的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公西华的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点的洒脱高雅、从容淡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切磋琢磨,教学相长;沂水春风,润物无声。这种学习境界,这种师生关系,都让人唏嘘感叹,羡慕有加。如今我们在“文化讲堂”惊喜地体验到沂水春风的美妙境界。
一粒沙里看世界。“文化讲堂”的成长足迹,折射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创新思路。在内蒙古农业大学60华诞来临之际,对“文化讲堂”的发展建设进行回顾总结,对于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内蒙古农业大学自1999年成为国家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来,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托基地建设,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格调为目标,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多年来,各个部门及全体师生员工精诚合作,携手共进,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了学科专业设置,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深度,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显著提高。2009年春天,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十周年之际,我校深入落实素质教育拓展计划,推出“文化讲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系列讲座。
传播文明,服务学生,滋润心灵
“文化讲堂”以“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宗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21世纪中西文化、世界文明也在迅速地交融和碰撞。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竞争力。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正确地理解、借鉴世界文明?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思考的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名师指引,更需要相互切磋交流,以领悟和掌握人类文化的大义和精要。这正是我校举办“文化讲堂”的初衷。“文化讲堂”就是围绕着传承优秀文化、传播古今文明、重塑文化信仰、弘扬真善美、传递爱的思想、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中心而开设的系列讲座。
“文化讲堂”坚持“让专家、教授、学者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系列讲座丰富多彩,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生态、环保、社交礼仪、生命情感等各方面,既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又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主讲嘉宾是来自全区各高校、科研所、学术团体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他们学术精湛、德艺双馨,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对于他们,我校学生是“久仰大名”却“不识庐山真面目”,无缘聆听教诲。“文化讲堂”在全区高校教授、专家、学者和我校大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学术争鸣的桥梁。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探讨,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冷静地思考、淡定地读书、潜心于学术研究。
“文化讲堂”坚持“长期开设,春风化雨,滋润心灵”的宗旨。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意识教育”。学生素质、觉悟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文化讲堂”的推出,致力于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优良学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最终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这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文化讲堂将长期开设,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精心组织,力推精品
“文化讲堂”由学校教务处主管,由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下设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文学科优势,开设以我校学生为对象的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
“文化讲堂”以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管理纳入学校教务系统,实行学分制管理。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课,学生听满10次讲座,完成专题论文,可以获得2学分。这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尝试,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里开未有之先河。调研显示,国内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也把文化素质讲座列入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听讲座、拿学分。
“文化讲堂”坚持“堂堂都是精品课”的教育理念,精选主题、遴选讲师、力推精品,努力打造农大的品牌课程。在师资的选拔上,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聘请名师执教,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为保证讲座质量,按照学术水平、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3个标准遴选主讲者。“文化讲堂”邀请到的不仅有专家、教授、博导,还有新锐学者、年轻教师。他们有的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有的学问精深、谈吐幽默;有的思维活跃、见解独特……
“文化讲堂”精心组织、优化环节。每一讲都精选教学内容、安排互动环节、推荐阅读书目、布置专题论文。将课堂讲授、互动讨论、课后答疑、考评方式有机结合,保证了教学效果。每次讲座结束时主讲教师都会给学生留下电话号码、QQ号、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课后答疑、交流探讨,由此建立起师生网络交流平台。有些学生与主讲教师在“文化讲堂”相识、相知,成为良师益友。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文化讲堂”是开放式讲堂,无论选课与否,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职工都可以聆听讲座。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着力做好讲座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报道工作。利用校园网络、电子屏幕、海报张贴等媒介大力宣传,对主讲者及讲座内容进行推介,以便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师生走进“文化讲堂”。安排教室时,在优先保证选课学生听课座次的前提下,总是预留大量座位以便更多的师生旁听。整洁的教室、淡雅的鲜花、飘香的绿茶,怡情益智,赏心悦目。简简单单营造出的是浓郁的学习氛围。
独具特色,成效显著
“文化讲堂”是学校推出的特色课程,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它充分挖掘高校知识优势和教师资源,为教授、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展现学识的舞台,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大餐。
“文化讲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互动传播……适合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受众。至2012年5月,“文化讲堂”已经成功举办50期讲座。期期讲座,绝不雷同;与时俱进,时尚鲜活。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这一文化品牌已经悄悄地走进广大学子的心田。
平等对话、教学相长,构建新型师生互动模式。“文化讲堂”不仅在讲座的学术品质上用心打造,还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平台,营造一种平等对话、文化争鸣的学术环境。每期讲座都安排互动时间,学生可以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再由主讲教师为学生做深入的解答。在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诲,只有平等的对话,热烈的讨论;在这里,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却必须尊重你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权力。最终实现良性互动、教学相长。
学、思、行紧密结合,实现由“知”到“行”质的提升。《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学、思、行紧密结合,才能造就人才。以往的讲座学生听完就算了,很少主动求知、探索,难以实现由“知”到“行”质的提升和转变。“文化讲堂”每次讲座结束时都会布置专题论文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目、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亲身实践,然后写一篇论文。这样就使素质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素质的转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文化讲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拓宽渠道、突出特色、深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她行健致远、越办越好,为母校的发展增光添彩!
王莉
王莉,女,汉族,1976年8月出生,四川重庆市人,讲师。1999年7月来校任教,现任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