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传承文明,真情滋润人心 苏 娅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15:14

可能是机缘巧合吧,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60周年到来前夕恰逢我校普通话测试站建站10周年,测试站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大家欢聚一堂,回眸我校普通话测试站10年来的工作,如同沙海金,浓缩3650多个时间节点上的点滴进步,我们惊喜地发现,植根在农业大学校园的普通话工作已然枝繁叶茂,果满枝头:完成了对99%的在岗教师的培训测试,测试合格率在90%以上,测试全校学生8076人测试合格率86.94%;卓有成效的培训效果、规范化的测试管理流程和含金量较高的测试成绩赢得同行的好评和自治区汉语委的高度评价,在全区普通话测试站评估中我校被评为全区为数不多的优秀测试站,并获得全区语言文字工作十五期间优秀测试站;有4人次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测试员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区优秀测试员荣誉;推广普通话工作助推校园语言类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普通话已成为校园十大热词,学习普通话蔚然成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成就我校在全区各类相关文化活动竞赛中多次拔得头筹,取得不俗的佳绩。

这些成就的意义和价值代表的不仅仅是推广普通话工作本身,她昭示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厚基础、宽口径文理兼容传承文明教育理念所带来的文化精神的提升和大学教育本质的回归她代表的是一所以农林专业为突出特色的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强势推进;她展示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校园文化活动蓬勃旺盛的鲜活生命力。

回望推广普通话工作10年的漫长历程,用什么能涵盖其中的精神要义呢?我想用感动与激励快乐与温暖执着与坚守浸润与滋养4组关键词释名义,作为留给普通话工作的印象和记忆。


感动与激励


2001年6月,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内蒙古农业大学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站正式成立,就在测试站成立的同时,面对全校教师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便拉开帷幕

那年6月,天气格外炎热,农大西区旧教学楼里,200多名不算年轻的老师分别坐在3个教室里,一边听课,一边擦汗然后像小学生读生词一样,一丝不苟地读音节、读短文,练习说话。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是来自基层方言区的大学生,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发展急需要各专业人才,毕业后留校任教,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教师方言群体。再加上专业学科的需要,经常深入农村牧区,与基层群众打交道,方言是最方便有效的沟通语言,久而久之,乡音难改,必然增加了学习普通话的难度。

那年夏天的夜晚,校园的路灯下散步纳凉的人少了,秉烛夜读的人多了。有的老师把50篇作品一一标上声调,对着镜子练发音;有的老师把孩子当成普通话老师,帮助纠正发音错误,后来倡导的学习普通话小手拉大手的氛围在老师们的家里早已形成;有的老师勤学苦练,导致口腔溃疡。严苛的考试来临了,参加过大大小小考试的老师们头一回经历这样的阵势,经过一番心跳手抖朗读说话200多人考下来80%多的人达到二级乙等的合格水平。考试成绩不理想,但考官们却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说,农大的老师特点鲜明,有三高一低学历高,职称高,积极性高普通话水平偏低。在他们看来,那些博士、硕士、院长、出国留学回来的专家,专业水平那么高,对待学习普通话还能如此认真刻苦,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轻视,着实令人钦佩和感动,从语音面貌的明显改观上,可以看出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全校普通话的第一次考试,不但给我们树立了普通话培训考试的标杆和范式,更重要的是老师们那种面对困难,不甘落后,永不服输的精气神儿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测试员,从那以后,我们经常以这些老师刻苦学习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和后生晚学。


快乐与温暖


我校测试站29名测试员组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测试员梯队,其中有正教授4名,副教授9名,博士3名,硕士11名。他们绝大多数来自教学第一线,是各专业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的测试员队伍,为我校推普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自从当上测试员,他们的身份经常发生变化,在普通话培训课、辅导课上,他们是老师,要悉心讲解,耐心指导;在测试现场,他们是考官,公正严谨,热情礼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他们是指导老师,得修改文稿,辅导排练;在推普宣传周上,他们是义务宣传员,要发传单,讲政策,答疑解惑。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他们一干就是整整10年!而这些工作都是在他们完成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任务之后,占用8小时之外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完成的,对此他们毫无怨言,反而乐此不疲。难怪分管测试站工作的侯先志校长曾多次不解地问:你们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又不是你们的内工作,还挣不上什么大钱,到底图的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回答,两个字:快乐!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其实不难理解,人的追求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生存需要和功利目的的追求:吃穿住行、金钱地位、功成名就,从满足物质享受和普世价值中获得快感;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非功利目的的精神需要,工作中志同道合,和谐默契是一种幸福;荣誉面前互相谦让、困难面前出手相助是一份感动;认识见解上心有灵犀,不谋而合是一份惊喜;彼此相处中传递快乐,分享幸福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人生在世,谁离得开柴米油盐的物质需要?谁不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重要的是以什么为目标,目的不同,追求自然就各不相同。在普通话工作的环境中,大家从彼此的身上,充分享受到了精神层面上的快乐和幸福我想这就是大家努力工作的动力。

我校的测试工作主要由测试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以师培科科长李东红为主的管理人员充分体察测试员工作的辛苦,为了保障测试员有充分的体力,每次测试前都准备丰富的早餐,使大家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带着温暖和快乐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为了让测试员中午多休息一会儿,干脆把午餐直接送到测试现场;为了让一坐一天的测试员,工作时稍微舒服一些,专门购置了坐垫。测试前布置考场,调试设备,测试中添茶送水测试后回收试卷,清理考场,从不让测试员帮忙。十年如一日,体贴微的细节,点点滴滴温暖着每一位测试员的心。原侯先志副校长多次与测试员诚恳沟通,倾心交流嘘寒问暖;两任教务处长王耀强、杜健民每次测试都亲临考场检查工作,甚至亲自陪同测试员去萨拉齐职院测试,巡视考场,体恤勉励,关爱有加。

每当测试工作结束后大家又期待着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始,为的是再次感受那份温暖和快乐。10年来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同事情、朋友情、手足情,普通话测试站已成为大家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因为,普通话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志趣,共同的心血,见证了大家共同奋斗的历程,这支队伍也成为了农大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执着与坚守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测试站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放松了对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不规范的操作和掺杂水分的测试成绩一度使普通话测试工作遭受社会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校的测试站始终执着地坚守着普通话测试的纯洁和公正,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化测试流程精心组织每一场考试,严格考试流程管理,坚持评分标准,严格保密制度,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我校普通话测试的严肃性和公信度,实现了培训有质量,测试有水准的目标。

每次测试前,应考人员都会提前领到一张准考证,上面详细告知你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甚至精确到某月某日的几点几分,应考者就可以提前合理安排时间,做好各方面的应试准备。要知道每一次测试都有七八百人甚至近千人,把每一个工作细节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测试结束后,站内3位业务骨干要对全部考试录音和试卷进行抽查复审,检查的内容有量分标准、试卷记录标识、录音质量、现场表现,甚至包括试卷的叠放等,以确保组与组之间、批次与批次之间测试成绩的公平、公正。对发现问题的测试员会及时反馈给当事人,要求就地整改,因此,测试员的测试能力和考场表现都在测试站的监控之下并记个人的业务档案中。近乎苛刻的管理确保了我校普通话测试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客观上调动了师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普通话工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和尊重。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执着坚守,我校的测试成绩被公认为含金量最高,我校的测试站也成为自治区汉语信赖的放心测试站


浸润与滋养


文化财富是人类文化精粹的历史积淀与浓缩,具有浸润心灵滋养人格的功效,大学担负着传承精神文化的重要功能,推广普通话工作很好地发挥了这种作用。

有一次,普通话测试结束后,一位农学专业的老师急急忙忙地跑来寻找丢失的普通话教材,我以为他担心考试过不了关,他却说,是因为教材里的文章太好了,舍不得丢掉,想找回去抽空多看看,实在是喜欢。我发现许多男老师最爱读《妈妈爱吃鱼头》这篇短文,因为文章牵动了他们远离故土的落寞情怀,引发了他们对母亲难以言表的深厚情感共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普通话教学中的正音正字同样很受师生的欢迎,她丰富了老师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帮助老师树立起了用语用字的规范意识,使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教学语言的示范性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推普工作开展之时,正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阶段,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诗歌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轮番亮相,校园语言类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起来,普通话测试站积极跟进,测试员们做辅导,当评委,帮助组织策划活动。借助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平台,以校园主持人大赛为代表的语言类文化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爱好朗诵演讲的学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园节目主持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为他们日后成功步入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7年我校学生参加了我为内蒙古喝彩全区普通话演讲朗诵大赛,经过测试员的精心辅导,内蒙古农业大学代表队力克群雄一举夺得冠军。2011年我校派出选手参加了全国、全区的中华诵·2011经典诵读大赛中华诵·2011全球华人学生暨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测试员的组织、策划、辅导下,诗文朗诵获得了全区教师组特等奖一项、全国优秀奖一项;大学生组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书法比赛获得全国优秀奖,再次展示了农业院校师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才艺水平。

如同滔滔江河,因为汇聚了无数的涓涓细流才能波澜壮阔。普通话测试站10年的点滴成就能够汇入内蒙古农业大学60年发展的辉煌业绩中,无论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还是对农大这片热的深厚情感来说,我为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女,蒙古族,1958年5月出生,辽宁昌图县人,教授。1982年1月来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现为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