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沙漠学理论第一书”拾趣 马玉明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15:16

1999年9月《干旱区地理》刊登了我国著名沙漠专家吴正先生的书评,标题是我国沙漠学理论第一书——简评马世威先生等主编的《沙漠学》。紧接着,《沙漠学》先后获得4项奖励:自治区党委的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图书奖、农大教学成果一等奖、自治区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部专业著作能引起这么大的动静,背后自然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


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


第一主编马世威是原林学院65届治沙专业毕业生。基层工作十几年,1983年调回学校为治沙专业任教。他大学同班同学分配在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工作。业凡和马世威讲,他们所长朱震达一直想写本《沙漠学》专著,在各种场合和书刊上多次谈到《沙漠学》的意义和价值。这句话引起了马世威的重视,他既盼望着朱震达早日出版《沙漠学》好一睹为快,同时他也在琢磨,《沙漠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写什么内容,哪些观点。渐渐地,他着了魔似的,成天泡在图书馆里,手里不停地记着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著、观点及论据。10年后,朱震达的《沙漠学》还停留在阐述其价值意义时,马世威终于十年磨一剑,开始组织编写自己的《沙漠学》了。

《沙漠学》的前言写道:国内外对沙漠、荒漠化的研究取得积累如山的成果,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文献。所有这些智慧的结晶都为《沙漠学》的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科学基础。我们编著《沙漠学》的想法产生于10年之前,只是到了今岁,经过10年培养和孕育《沙漠学》才瓜熟蒂落,呱呱坠地。这也是社会进步、开拓沙漠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


院长和人打起来了


《沙漠学》的5位主编经常为其框架、内容、观点争论得不亦乐乎。有一次在内蒙古林科院副院长姚洪林的办公室开会,大家的辩论声响彻走廊。姚洪林的办公室外聚了一群人,以为他们院长和人打起来了,正商量着要不要进去拉架,结果门推开,屋里屋外的人都一片愕然。十几年过去了,这件事还津津乐道地被人谈起。


荒漠化是一个模糊概念


Carder1981年荒漠化是一个模糊概念Winstanley1983年认为荒漠化一词的应用带来的问题也许比它所解决的问题更多。一次讨论中,我们都强调《沙漠学》一定要概念清晰、定义准确。马世威把大家的意见整理成一段话,放在第四章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开篇部分: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各种联系的具体反映,特别是重要和关键的科学概念,更是在进行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需要明确界定和准确表达。

吴正先生在我国沙漠学理论第一书书评的第一条就先引用了这句话,说正是这种明确的观念下,成就了《沙漠学》的特点之一,把荒漠化这个模糊概念阐述得非常准确、完整。之后,大家经常看到这句话出现在不少论著中。


一般不是人调整为不是一般人


大家知道,地球陆地上有5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地区,苏联的奥布鲁切夫院士在干旱地区中又提出一个概念——荒漠,荒漠由石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5部分组成。马世威在多年讲授沙漠学课程时,为了把层次清楚,一直是先讲干旱地区再讲荒漠,而沙漠是荒漠组成的5个部分的第三位,石漠、砾漠之后才是沙漠。《沙漠学》的结构亦是这样从大到小,循序渐进。在多次书稿讨论中也得到内蒙古大学刘钟龄先生、内蒙古师大孙金涛先生的认可。

一天,马世威接到《沙漠学》顾问、中国林科院高尚武先生的来信说《沙漠学》的框架结构逃脱不了传统地理学的框架窠臼。他把信递给我,心情很沮丧。我以前就不同意《沙漠学》这种框架,但说服不了马世威。情急之下,忽然灵光一闪,我有了办法。

我问马世威老师:假如我们要写一本眼科学,是五官之一,又是人体整体的一部分,那是不是第一章应该是人体学(相当于干旱地区)第二章是五官学(相当头部五官),第三章才是眼科学(相当于沙漠)?马世威听后连连摇头:那不行,那不行。虽说不行,可多年的惯性思维使他一时觉得很难改变。

我又想起一个小故事。师大附中有蒙古语授课班,元旦晚会上,学生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仰之情不是一般人失口说成一般不是人。字还是那5个字,前后顺序一倒,意思大相径庭。短短5个字都能调整,重新组合,几十万字大的层次结构怎么不能调整呢?马世威老师听后若有所思地赞同道:对,把一般不是人’调整为不是一般人’。

这次调整,不但确立了一个《沙漠学》全新的框架体系,突出了沙漠这个重点,阐释了沙漠与荒漠和干旱区的关系,而且也为沙地与草原的关系表述统一了表达方式。


不是对伟人不敬,而是与伟人所见略同


《沙漠学》绪论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部人类史,也可以说是人类为了争夺生活空间的斗争史。为了开辟新的生活空间,在20世纪人类又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人类登上了月球,开始计划着如何享用这新的空间,无数美妙动人的蓝图魂系着多少人的憧憬;二就是向地球所有纬度的沙漠进军,探索沙漠空间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两件大事都是成功的,人类成功地开辟了两个新的生活空间,巧合的是,这两大生活空间——月球表面和地球上沙漠的面积是惊人的相似!但是从人类目前所的状况讲,后者空间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远大于前者。

谁都知道两弹一星是我国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步世界强国之林不受核威胁起到重要作用。治理沙漠怎么能和两弹一星相比呢?把这两者放在一块比较就有对两弹一星功勋者的不敬。绪论的这段话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多多少少成为笔者在学术上的心理负担。

一天马世威老师开会一回来就高兴地给我讲了钱学森院士的一段话: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沙漠呢?人类将来与其搬到月球上,还不如把地球上的沙漠利用好改造好。谈到这里,笔者的心是一阵狂跳,一是这句话以前怎么没有听到过?二是心中一片释然,唯有钱老,才能有这等胸怀和胆识。不敢高攀,但对开辟人类生活空间的沙漠治理上,不幸与伟人所见略同了。

《沙漠学》是沙漠丛书的第一本,此后我们陆续出版了《沙漠资源学》和《风沙运动学》等专著,有关趣事容后再表。


马玉明


马玉明,男汉族,1949年8月出生,陕西靖边县人,教授。1975年2月~1979年2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林学系学习,1987年2月来原内蒙古林学院任教,2009年8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