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申同志,教授,男,汉族,原籍江苏,中国民盟盟员,1920年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1958年从山东农学院支边到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工作,组建果蔬专业,任蔬菜教研室主任。
他还曾任内蒙古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编委,《中国蔬菜》杂志编委等。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经常深入呼市、包头、乌海、临河等地蔬菜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种菜。由他设计的“单屋面日光温室”、“引进推广全早生甘蓝”、“推广秋季大白菜栽培技术”、承担“全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研究项目,对内蒙古蔬菜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林维申同志受内蒙古军区后勤部邀请,指导边防部队种植蔬菜。10多年后为部队培养蔬菜种植技术骨干千余名,足迹踏遍八千里边防线,身先士卒,深入连队亲手示范,使部队吃上了新鲜蔬菜。为表彰林维申同志的功绩,1988年有关部门授予他“全国拥军模范”光荣称号。
林维申同志来到内蒙古农牧学院建立园艺系,长期致力于果树和蔬菜的种植与发展研究。他以蔬菜的种植和培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除了专业学科的建设以外,还广泛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主要是为呼市地区各个乡镇、厂矿以及部队驻地的蔬菜种植基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内蒙古农牧学院于1975年到达巴盟临河的狼山农场后,林维申同志除了担负狼山农场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以外,经巴盟地方领导与校方商定,他还负责指导临河市蔬菜种植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青年农场为基地,各生产队为对象,同时兼顾指导国家免费的20亩钢架温室的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他与学院商定把工作时间的一半放在临河,得到了院方的支持。
接受了新的任务后,为了这些年轻的战士,为了国家的边防事业,林维申同志全力协助部队攻克蔬菜种植这一难题。
在林维申同志主持下,以团部所在地川井地区为核心建立了1亩四季温室作为育苗基地,同时在明地上开辟了几亩田地搞蔬菜种植,使团部变成了部队的补充供菜中心。与此同时又在连队所在地因地制宜地建立了1个温室和1~2亩菜地,种些需水少的根菜、大白菜和少量的果菜类。这些举措显著改善了边防部队广大官兵的吃菜问题。
为了更好地为战士们提供蔬菜种植技术的指导,林维申同志每月深入部队基地2~3次,一个连队接着一个连队地进行指导。从1975到1989年一直持续了13年。
1980年学院迁回呼市以后,林维申同志仍频繁来往于学校和部队之间,又应邀对边防二团和三团(驻锡林浩特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在这些年的工作与服务之间,林维申同志把教学时间安排在每周前三天,第四天前往部队,由内蒙古军区后勤部派车将林维申同志送到巴彦淖尔盟五原车站,边防部队又派车将他接到连队。有时,内蒙古军区后勤部的同志会陪他共同前往,在13年的无偿服务过程中他已经与边防一团的干部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9年林维申同志到俄罗斯、乌克兰去进行蔬菜种植技术咨询指导,同年12月14日林维申同志回国后,与内蒙古军区的相关领导、自治区有关厅局领导共同乘坐火车于12月17日到达北京,北京军区及政府领导派车入站迎接他们。当天中午在军区后勤部大礼堂召开表彰大会,林维申同志在主席台就座,同台就座的都是北京军区的相关领导。此时他才知道这是专门为自己举办的表彰大会。礼堂的前几十排就座的都是北京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们,参加表彰大会的还有部分战士。
表彰大会由北京军区政委主持,他们的热情表扬,使林维申同志万分感动。会上他做了简短的发言,他说作为一个大学教师,仅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了一点本职工作,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而已。
第二天一早,七八份国家主要报纸都在主要版面对此发表了消息和评论,军队日报更用了几个全版面发表了长篇报道。当天中午,北京军区司令部设宴接待林维申同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当林维申同志向军区政委说明感谢和他对于所受的表彰内心感到不安和惭愧时,政委却说:“你13年如一日,为了国家的边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你的表彰实至名归。”
过了1990年元旦的几天后,时任自治区政府的布赫主席在内蒙古召开了一个表彰大会,布赫主席亲自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大红花颁发给林维申同志。
赵清岩
赵清岩,男,汉族,1938年12月出生,辽宁葫芦岛市人,教授。1958年10月~1962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学习,196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2002年4月退休。
崔世茂
崔世茂,男,汉族,1961年4月出生,内蒙古包头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学习,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农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