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恩师刘克礼先生 高聚林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15:50

每当看见玉米团队成员埋头苦干的时候,每当浏览获得的一张张获奖证书的时候,每当站在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间的时候,先生的音容笑貌总是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使我情不自禁地追忆与先生一起度过的珍贵时光,那种由衷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校60华诞将至,我想如果先生健在,一定会为这次盛会做些什么,可惜!先生不在了。作为先生的弟子,此时能替先生做的就是执笔写下恩师朴实而辉煌的人生历程,作为珍贵的贺礼献给母校60华诞。

1988年我本科毕业后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荣幸地成为刘克礼先生的第一个弟子,从此我和刘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先生的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时刻感召我的人生历程。他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在教学工作中,态度严谨兢兢业业。每次前,一定会对授课内容做精心准备;课堂上,先生便侃侃而谈,将他渊博的知识清晰准

确地传授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先生会对每一步操作都进行娴熟细致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准确地了解很多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手把手地教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各项实践技能。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先生总是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可以说每一句每一段的文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先生都会非常斟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先生的这种持之以恒、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知道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人民教师。3年后,我也成为一名教师,这时才真正地体会到要做到先生这一点,委实不易。写到这里,仿佛又一次看到炎炎烈日下站在试验田中指导学生的先生,看到深夜伏案深思的先生,思绪又一次蔓延开来。

在与恩师20余年的合作研究中,恩师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顽强的毅力、敏锐的思维和创新的魄力,无不令我叹服。先生于1958年考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专业,1962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先生在学生时代就热衷于玉米高产研究,但由于时代的原因未能开展此项工作。到了70年代末,十年浩劫终于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先生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了玉米高产的研究。他经过全面的分析,认为提高内蒙古玉米生产水平是未来玉米研究的重大方向。而当时的内蒙古科研部门及高等农业院校的玉米科研工作者中,多数从事玉米育种,涉足玉米高产培技术的研究者无几。但是,先生却说:玉米作为高产作物在生产上要实现高产,不但要有高产品种,还要有相应的栽培技术做保证,才能充分发挥出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因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应是玉米科技工作者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而高产栽培技术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玉米生长发育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只有深入地掌握玉米生长发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的关系,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进行促控调节,实现高产。于是,刘先生经过慎重地考虑后,最终决定从玉米栽培生理研究手,着眼于本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内蒙古玉米生产水平的目的。先生明确了研究目标后,便沿着这一科研方向不懈努力,并为之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先生在从事玉米栽培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生产实际的基本原则,每一次深入生产调研都十分认真细致,每一项试验内容都亲临现场考察。记得那是1988年8月,我跟随先生阿荣旗霍尔奇镇调研,由于刚刚发生过洪灾,一条湍急的洪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可是先生不顾当地陪同人员的劝说,毫不犹豫地脱了外衣,没腰的河水,硬是走到对岸察看了试验田。先生的这一举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们握住先生的手,那种激动之情无以言表,而对于我来说,这一幕已深深地印在了脑海。此事不免使我的心中又增添几分对先生的敬佩,从此树立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坚定信念。

80年代末期,已年过半百的先生仍坚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掌握学科和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当他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指导作物生产上,并可取得很大增产效益时,先生坚信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有能力做到这些,甚至会比他们做得更好。于是,先生召集了我校作物栽培、计算机、生物数学生物统计等专业的优秀老中青教师与科研人员10余人,组成攻关集体,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的建立、决策软件的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这一成果被国内同行评价为居国际先进水平。事实见证了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非凡魄力,我也深深地为之折服。

先生就是以对农业科学的执着追求,忘我的奉献精神,勤奋求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带领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刻苦钻研,终于使我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团队在自治区和国家作物栽培学研究领域有了一席之地。经过二十几年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我区大面积推广,使我区玉米科技和生产水

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亲切地称先生为刘大苞米

先生既是严师,又像是慈父。作为导师,先生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和教育弟子树立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先生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他指导过的每一位研究生的论文,都是再三修改后,才能定稿发出。即便在重病期间,先生在病榻上仍坚持将长达88万字的《作物栽培学》统稿3遍,并非常细致地做了修改和批注。先生在孜孜不倦的传授我们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像慈父一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先生那种坚毅、执着、潇洒、坦然的人生态度,已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旗帜。

先生仪表堂堂,神态庄严。面对先生,无不肃然起敬,又倍感亲切。先生多年来一直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位弟子,对于每一个在身边的弟子,刘先生都会经常逐一地询问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遇到哪位弟子有困难,先生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使其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那些在校外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弟子,先生会定期地打电话,一询问。时间长了,先生放心不下,还要亲自赶到那里看望弟子。弟子们毕业走了,先生有时还要亲自把他们送到工作单位,安顿好一切,才肯放心地离开。生病期间,弟子们纷纷来到病床前探望先生,可是,先生见到每一个弟子时,总是先关爱地问道:你最近怎么样,生活和工作还顺利吧?……”此情此景,这些关切的话语,无不让他的弟子们痛彻心扉,泪如雨下。

先生一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清正廉洁,公私分明。先生常常教导,即便是小到一张信纸,也要公私分得十分清楚,公函使用办公信笺,而家书一定要使用自购稿纸。先生身患绝症后,大量的抗癌药物都需要自费,在医疗费用紧张的时候,先生也从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为了不留下更多债务,他就坚持拒绝使用昂贵的进口药品。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癌症无药可救,没有希望的事情坚决不要做,即使公费医疗,国家的钱也要花在有用的地方。听先生的一席话,作为弟子,除了不能言表的悲痛外,更多的是对先生那高尚胸怀的无比敬佩和无限感慨。

恩师对我更是坦诚相待,关爱有加,毕生术,倾囊相授。一日为师,为父。师恩如山,铭记在心,无以为报,将先生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精神和所奠定的玉米基业发扬光大,造福人类,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文笔晦涩,请先生海涵。一片赤心,请母校笑纳。母校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高聚林

高聚林,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内蒙古伊克昭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9月~1991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农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