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等待着春天的“花开花谢”,等待着秋季的“硕果累累”,其实她始终等待的是心灵中那一片永恒的绿色。因为那片绿色由衷地唤起她对有限生命的无限博爱和对林业事业的无比激情。她就是梦想着用一生去寻找一片净土,撒播心灵的种子,并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绿色之路”的我们的校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蒙古族青年学者乌云塔娜。
乌云塔娜,这位从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年轻科技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仅仅9年时间,取得的科学成就却令人刮目相看:她先后承担国家各级攻关课题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948项目等;取得研究成果10多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选育出杜仲等经济林良种10多个,其中国审良种4个。
这些研究成果的背后,不仅凝聚了她追逐“绿色之路”的崇高梦想,更饱含着她对林业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无比激情与永不放弃的敬业精神。
“绿色梦想之路”扬帆起航
乌云塔娜教授义无反顾地选择“绿色之路”,还得从她出生的环境说起,她出生在科尔沁草原。众所周知,形容草原最权威的一句话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当时的科尔沁草原不仅常年刮西北风,而且扬沙天气和沙尘暴频繁“光顾”。于是她从小就有个隐隐约约的梦想,那就是还大自然的“本色”,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一片片绿洲。高考那年,当许多同学填报热门专业时,她却选择了内蒙古林学院林业专业,这是她“人生第一志愿”,因为绿色能激发她那根最兴奋的神经,“寻找一片净土,撒播心灵种子”,心甘情愿用毕生的精力去投入“种子—幼苗—大树”的绿色之路。庆幸自己是如此幸运,1993年顺利考入了内蒙古林学院林业专业蒙古语授课班,为自己的人生争取到了坚持“绿色之路”和探索“绿色之谜”的珍贵机会。
对许多蒙古族学生来说,汉文是大学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阻碍,甚至有的蒙古族同胞因此而放弃梦想,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乌云塔娜深知,林业工作是面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不能因为语言障碍而放弃“绿色之路”梦想,因此学好汉语成了她大学里的第一个目标。但是对一个从纯蒙古族地区走出来的蒙古族姑娘来说,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植物学是林学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翻开教材发现几乎所有的词都很“陌生”,大脑一片空白,空前的压力扑面而来,而“新华词典”成了她最大的精神寄托。植物学教材上几乎所有的汉字、专业术语都被她标注上拼音、声调、汉蒙注释等。一遍又一遍地查,一遍又一遍地背,她用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坚持攻克了每门课的语言障碍。凭着乌云塔娜执着的精神和不懈努力,学习成绩不仅追上了汉班同学,而且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获得了7次“学习标兵”光荣称号和“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同时先后又考取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精彩实现了“绿色梦想”的第一步。
在完成博士论文过程中,乌云塔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投入一年的心血和精力去摸索的实验体系,却面临着重新选择研究课题的严酷现实。为了那个“绿色”梦想,她欣然接受更改课题的挑战。而她又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新课题的所有实验和博士学位论文,她的博士论文“中国白梨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分离鉴定”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极高评价,获得了94.7分的高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我国著名农作物育种学家官春云院士在答辩会上激动地对乌云塔娜说:“你是蒙古族的骄傲。”该论文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乌云塔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她追求绿色梦想过程中敢于面对任何挑战,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和辛勤工作的最真实的写照。
“情有独钟”研究我国野生经济林资源
野生经济林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自然界赋予我们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使这位蒙古族姑娘瞄准到了蔷薇科野生果树资源,怎样科学地保护并合理利用我国野生经济林资源?她的想法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艰苦的研究工作又摆在这位看似瘦弱内心却怀揣远大梦想的年轻学者面前。
野生秋子梨是我国珍贵的野生经济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偏远山区,交通闭塞,要找到真正的野生梨往往要徒步几十公里偏远的山路,研究工作困难重重。她先后20多次深入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山区寻找野生梨资源,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的干粮。2011年5月,她的脚步到了我国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黑龙江抚远县。茂盛的次生林中寻找野生山梨极其困难,据说外地人进去后走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只能和当地挖野菜的农民做伴前往,凌晨1:30左右天没亮就上山。长途跋涉及高强度的工作,几乎使她身体难以忍受,但每当在茂密森林中发现粉红色花蕾或白花时,她格外兴奋,在她眼里没有一样花比野生梨花更耀眼,暗暗自豪“野生梨,千里迢迢找的就是你”,忽然间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由于条件的艰苦,她整整一天几乎没有吃任何东西,回到驻地已是夜晚,浑身疲惫得连一句话都不想搭,可当看到收集到的珍贵资源时,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从她微博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希望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有所启发:“高节奏的长途跋涉同学们辛苦了,算是年轻时候的挑战吧,不是老师不仁慈,而是现实太残酷。我也这样过来的,现在依然坚持着!终于完成了,一起来个阳光的微笑给自己看吧,因为大家又一次克服了困难,战胜了自己,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任务。看到大家的责任心和耐心格外欣慰,真行,加油!”看到这里我们眼眶湿润了。有网友这样评论说:“为了找到珍贵的野生资源,哪顾得上旅途颠簸和身体的各种状况,跋山涉水,终于见到宝贵的资源了,一切辛苦都跑得无影无踪了!这就是从事植物、树木、果树研究的真正学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量野生资源中终于发现了PH 2.5~2.8的高酸梨,糖度达21%的高糖梨、高抗癌、高抗氧化活性的优良种质,为野生秋子梨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及梨高品质定向培育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乌云塔娜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成果“南方砂梨种质创新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和“中国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分别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了梨研究的重要突破。
除了野生秋子梨资源外,乌云塔娜教授对野生山杏资源的研究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因为山杏是内蒙古十分重要的生态经济型野生果树资源,她对家乡的山杏有着一份特殊感情。对内蒙古12个种源收集的300多份山杏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遗传性状和经济性状观察测定,初步筛选出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变异类型6个,为我国西部干旱寒冷地区山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倾情国家战略性资源杜仲的研究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除三叶橡胶外世界上具有巨大开发前景的优质天然橡胶树种,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乌云塔娜和她的研究团队,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瞄准制约杜仲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重要成果。
杜仲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是产胶量低,而选育杜仲高产胶良种是提高杜仲产胶量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南方杜仲高产胶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良种选育是乌云塔娜教授负责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南方林区毒蛇和蚊虫多,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毒蛇咬,对于从小生长在草原上的年轻女性来说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她带领研究生几乎跑遍了湖南武陵山区、江西井冈山和九连山、广西、四川等杜仲重要分布区,身上被蚊虫叮咬得到处是红斑,而且连续过敏长达两个月。千辛万苦,她终于收集到100多份杜仲优良资源,并选育出10多个杜仲优良品种。当她看到嫁接后茁壮生长的杜仲幼苗,眼里却含着泪花,是欣慰?是自豪?还是饱含着太多的酸楚?或许都有吧。艰苦的付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她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成果“杜仲高产胶良种选育及果园化高效集约栽培技术”荣获201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国杜仲研究历史性的突破。由于本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均批示要大力发展杜仲产业,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将“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作为单独一项列入鼓励类农林产业。
为了取得杜仲长期育种工程的更大突破,乌云塔娜教授又开辟了杜仲分子育种的新途径。通过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手段,分离鉴定控制杜仲胶遗传性状基因,揭示杜仲胶积累规律及分子调控机理,并针对性地进行杜仲高产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大幅提高果实含胶量,加快杜仲高产胶良种育种进程,为我国杜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次揭示了杜仲果实和叶片杜仲胶合成主要途径的差异,分离获得杜仲胶合成上游途径的28条基因,并明确了这些基因的表达规律,完成了杜仲胶合成下游关键酶基因(TIDS)的cDNA和基因组全长克隆,鉴定其功能,正在开展转基因烟草和杜仲实验,预计可提高含胶量30%~50%;同时获得了85条杜仲 α-亚麻酸合成及代谢有关的Unigene,67条绿原酸合成及代谢相关的Unigene,为杜仲重要活性成分的积累及调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由于乌云塔娜在杜仲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推选为全国杜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会成员,成为杜仲产业联盟最年轻的核心专家。
用心诠释人民教师的精髓
乌云塔娜教授从2003年开始,一直从事经济林遗传育种和林业生物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木树人,治学严谨,面对学生始终保持着友善和真诚,面对教育事业始终显示出无比的敬业和负责。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每节课都精心备课,常常备课到清晨两三点钟。她主讲的“林业生物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教学组织方式新颖,讲课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程度极其高,充分调动了年轻学子的能动性,而且实际应用举例丰富。学生评价说:“塔娜老师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讲课的好老师。”在塔娜老师眼里,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总能看到她在实验室的身影或撰写学术论文,或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实验,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她都耐心解释和回答。硕士生评价说:“塔娜老师是随找随到,随问随答的好老师。”有研究生说:“塔娜老师的课有机融入学科最新前沿和动态,还有珍贵的人生感悟,讲得生动活泼,不仅开阔了视野,对我们的实验思路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特别注重年轻学子的动手能力和试验能力的培养。每当有野外试验时,都在本专业学生QQ群里发出通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研究,并清楚地讲解试验目的,耐心地培训试验方法。2010年的初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油茶品种配置授粉试验中,居然报名了100多个本科生,指导学生的难度和工作强度早已超出了她的想象。但她还是克服了体力和心理的极大挑战,不仅手把手教会了每个同学试验方法,也圆满完成了试验研究任务。首次发现了普通油茶1/3的品种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并首次提出了4种油茶授粉品种配置模式,为南方最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油茶的丰产优质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得到学生的赞美,纷纷表示:“非常感谢塔娜老师给我们提供野外试验的广阔舞台和专业锻炼的珍贵机会。”
一名家境极其贫困的学生报考了塔娜老师的研究生,竟然考出全校第一,令她十分欣慰和自豪。但得知这位学生常去超市快餐店打工却顾不上吃饭,她格外心疼和感动。于是她想尽各种办法帮助这位优秀的林业学子,不仅在生活和经济上给予了鼎力支持,还常常鼓励她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自己的绿色梦想。
当塔娜老师用心培养的学生们圆满完成学业毕业时,她在微博上写了一段话:“辛勤培养的学生终于答辩完了,我的心情也随着轻松了很多,各位老师对他们的赞美和肯定,那就是我的骄傲,因为我们认真地付出过,拼搏过,严谨的态度去探索过科学规律。一直都追求着完美无缺的科学研究,希望有更多的汇报!加油!”
一个人的美丽,不是容颜,而是在心灵的净土上播撒永远的绿色。她所有做过和经历过的往事,在心中永远没有留下遗憾,而更多的是欣慰和感动,是心灵的慰藉,更是她继续前进的动力。为了更广袤的绿色之路,我们这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我们的蒙古族姑娘,我们亲爱的校友,我们的“塔娜老师”,将迈出更加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黄大春
黄大春,男,蒙古族,1971年9月出生,内蒙古兴安盟人,讲师。1993年9月~1997年7月在原内蒙古林学院林学系学习,1997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