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四处有水源 张先炼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16:04

我于1961年8月5日,由北京农大支边来内蒙古农牧学院报到的,时逢呼市地区七八月雨季。当时系领导张志林副主任,给我布置的第一项任务是要我参加系里组织的抗洪抢险队。张主任说你们都是初来乍到的,好好熟识熟识院内环境,随时准备抗洪抢险。根据系里指示精神,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在院内到处转悠,想搞清院内

水患的来龙去脉。结果发现四大水源一是北校门东侧小果园里有天然喷泉,水柱高能达3米以上,而且砌有水泥池,可以说是农牧学院当时唯一美景二是原教学试验站的自流井三是原兽医院北面杂草丛生的积水坑四是原农场职工宿舍南的臭水池。

水患的来龙去脉知道了,如何应对抗洪抢险,我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但这并非我的专职本行。时刻牢记我是农作物遗传育种的专业教师,怎样设法利用好这四大天然资源,变水患为水利,有助于专业发展,培养好农牧业人才,这才是我不可推卸的天职和使命。尽量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工作吧也不辜负党的培养,更不能来农牧学院虚度一生。

头一件事,我于1962年五一劳动节那一天,悄悄跑到街上买来一把铁锹,去兽医院北面积水坑开了一片荒地,把我从浙江老家、安徽农学院和在北京农大搜集到的几十个水稻品种全种进去。结果到了秋天,绝大多数品种只长苗不结籽,只有少数几个早熟品种抽穗结实,但被杂草丛中的野兔和外在树皮都发黑了的老野杏树上的麻雀群吃个精光。失败原因是呼市生育期太短,水温过低,病虫鸟兽害难防。结论是看来要在呼市发展水稻种植难度很大。现在好了,建成了现代化游泳池,成为运动健身场所造福子孙后代。

1963年我把积累多年的玉米、小麦、棉花、红薯、花生、大豆和谷子等多种作物品种资源全部放到教学试验站进行试种。看到试验站小土房墙外画有许多直径大约有1米的白石灰圆圈好奇地询问试验站管理工人张兴旺墙上这些白圆圈是干啥用的张师傅说这是防狼的。我心里想,没关系,狼是不会吃庄稼的,再说还有自流井,庄稼不着。目前却成了东北拐角的小花园,后建在小花园边的14号楼,成为我永久性的住所。

1965年半农半读,我出任农二甲班班主任,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我还要负责组织学生搞农业生产。农谚说得好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为了农业丰收,粮食增产,肥源这是头等大事,不花钱的肥源在哪里我脑子里立即闪出沉睡多年的原农场职工宿舍渠南臭水池,那里有齐腰深沉积多年的黑淤泥,便发动全班同学起早贪黑肩挑、人、车推,运回农场肥料。结果创造谷子亩产超千斤的新纪录。现在那个臭水池却成了赛罕区人寿保险公司的场所,保人寿平安。

北大门东侧的小果园,本来是人来人往,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因为那里有天然喷水池还有花草果木。60年后的今天却耸立着藏书百万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后人知识宝库的源泉。

忆往昔看今朝,天在变,地在变,人在,水不见变得找不见地方,认不得人。60年后的今天内蒙古农大旧貌换新颜。变、变、变,农大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


张先炼


张先炼,男,汉族1938年7月出生,浙江天台县人,教授。1961年7月支援边疆来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1998年7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