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春夏之交的季节,校园里一派生机盎然。挺拔的松柏绽出了嫩绿的新芽;娇黄的连翘、刺梅,鲜红的榆叶梅争芳吐艳;淡紫洁白的丁香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林立的楼房,一处处工地,建设中的林学院更富有激情和朝气。看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幢幢楼群,我不由想起沧桑的往事……
37年前,少不更事的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来到这里。那时校园四周布满农田,校园内西南是一片平房,东南是草舍和马厩中心等,施工的教学主楼两侧是东西两座副楼。满地碎石沙砾和凸起的土包,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荒滩坟场。为了建设塞北林学院,一批创业者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他们的举动在现今许多年轻人眼里是“傻子”的行为。一群那么可敬可爱的“傻子”呀!正是有这些甘愿为祖国的林业事业献身的“傻子”,内蒙古林学院才会有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局面。
我至今不能忘怀那座已当作危房拆毁的西副楼,它记载了我们的青春岁月。西副楼的第一批居民,是那些大学刚毕业就勇敢地独立作战,挑起培育新一代林业建设者重担的年轻教师们。在那口粮不足以果腹的年月里,我们支起土炉,煮食自己开荒种植的土豆、玉米和野菜;周末为了看一场电影,我们结帮搭伙踏着月光,穿行密林小路,徒步往返十几里;傍晚,我们聚集在一起,畅谈国事,互通有无。在那荒谬的年代,我们也曾被迫离开校园。改革的年代,我们又重新回到心爱的讲台,向新时代的年轻人传授知识。
如今,当年为建设内林而共同奋斗过的老友们,已分散到天南地北,但共同的回忆把我们的心维系在一起。已在南京林学院任教多年的张九能对我说:“南京是我的家乡,我在这儿工作的时间不比在内林短,但在这里,我觉得自己是外来客。我的心还在内林。”1992年,在福建林学院,我见到了郭振廷的妻子。这位土生土长的福建籍家庭妇女,眼含真诚的目光,对我追忆客居内林的岁月,咀嚼内林人深厚的情谊,期盼着有朝一日重返塞外……
(此文是作者为庆祝原内蒙古林学院建院40周年而作,收录于《内蒙古林业》1998年第8期。)
吴 楚
吴楚,女,汉族,1936年1月出生,江苏常州市人。1961年6月支援边疆来原内蒙古林学院工作,曾任院长办公室主任,2003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