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外教学汉语 王静华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16:08

这件事已过去多年,可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在内蒙古林学院党委办公室工作。1987年秋季开学后的一天,李云章院长打来电话交给我一项特别的教学任务——给我院的美籍英语教师金伯利·莫理斯Kimberly Morris上汉语课。原来,美国英语协会会员金伯利应聘来我院任教已满两年,合同到期了,她想去北京学习汉语,学校为挽留她继续教下去,提出派教师教她汉语,她答应延期应聘一年。我当时顾虑自己不懂英语怕完不成这个任务。李院长说,金伯利提出要求,最好派一名不懂英语的中文系本科毕业生来任教。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由英语教师贾维杰当翻译的简单介绍之后就开课了。从此每周4个学时,坚持了一年。课程是按北京外语学院编的基础汉语进行的,这是专门供外国人学汉语的课本,共5册。开课后不久,我就发现这位美国姑娘非常聪明。每2学时上一课,每课有十几到二三十个词汇,她都记得特别快。我们只有一对师生,但教和学都十分认真。她虽然每周要上十几节英语课,还有许多辅导,但总是按时上汉语课和完成我留的读写作业。她有时去北京办事,总是周六坐一夜车,周日一天事晚上又坐一夜车赶回来。外语教研室主任要多给她一天假,她说不行,我周一有汉语课。

我们上课方式挺特别,我放慢速度加上手势讲她瞪大眼睛一边听一边重复着我的话。她手边总是放着一本英汉词典,讲不上来的汉语,马上翻开词典给我看。金伯利小姐汉语水平提高得特别快,渐渐地,我做手势她翻词典的时候减少了,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了。后来,遇到她的外国朋友,都是由金伯利小姐担当翻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互了解、熟悉了,经常两节课下来,我还要再坐一会儿,与她聊天。从闲谈中得知,金伯利小姐是美国西北部某城市人,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律师她家四代都与中国有缘。她的曾外祖父和外祖母都出生在中国,她从小就经常听长辈谈起中国。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她曾随67岁的外祖母来旅游。金伯利小姐感到中国是一个神奇的、令人向往的地方。因此,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就把工作方向定到了中国。她说,在中国工作就必须懂汉语,因此系统地学好汉语是她的夙愿

金伯利小姐特别喜欢旅游,每逢节假日,她都要走南闯北。她经常向我兴致勃勃地谈起旅游的所见所闻,好奇地问这问那。于是,她每次旅游前,我都找些资料向她介绍她要去城市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以及曾经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她听得津津有味。她说,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到不同城市走走大街小巷,品尝当地风味小吃,逛逛夜市,看看居民生活很有意思。她说中国许多城市,传统古迹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起,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浑然一体,高楼大厦里用着计算机而外面却有赶马车的,寺庙中摆着席梦思等这些有趣的现象在别的国家是见不到的。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虽然紧赶慢赶,汉语课程仍然没讲完。我看见金伯利惋惜焦急的样子,就安慰她,并把没有学完的课录成录音带给她捎走。离开学校前一周,她的英语课结束了我们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汉语。在临出发的前一天,人们去宿舍看她时,我们还在上汉语课大家都为她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在为金伯利小姐送行时,学校送给她一套精装辞海》,我送给她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纪念。

金伯利小姐离开学校后五六年内,我们还偶有书信来往。她每次来信都是用中文书写工工整整的汉字能看出她的认真和执着。她回美国后曾在一所大学学习了一段汉语,后来又去了香港,回到了英语协会。作为英语协会的官员,她曾几次到内蒙古来视察工作。每次来呼和浩特市,她都要回到林学院看看众多的朋友们。金伯利小姐深情地说,我热爱中国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来到中国,都有回家的感觉。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转瞬许多年过去了。想当年,内蒙古林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聘请外籍教师较早的院校,金伯利小姐是来林学院较早的外教,这曾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件新鲜事。而如今外籍教师在我区各高校进进出出早已习以为常。

我们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校各项事业蓬蓬勃勃地发展着。每当我们为学校这一切而欣喜自豪的时候,我都不由得想起这些来自异国他乡,与我们共同为教育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外籍教师朋友们,于是欣然提笔,写了这篇短文。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谨以此文献给我校历任外籍教师献给对中国和我校有着深情厚谊、执着学习汉语、给我校师生留下了美好回忆的美国姑娘——金伯利·莫理斯小姐。


王静华


王静华,女,汉族,1944年8月出生,河北沧州市人,研究员,正处级干部。1983年2月调入原内蒙古林学院工作,2002年5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