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大庆。60年风雨变迁,60年薪火相传,60年勤耕不辍,60年春华秋实,“团结、博学、求实、创新”这8个字由一批批的莘莘学子带到了五湖四海。在农大60华诞来临之际,我不由感慨万千,母校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培养了我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导我走上了值得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
40多年前,我这个北京出生、北京长大的蒙古族姑娘同千千万万个知青一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北京市中学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插队,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我度过了5年的知青时光。5年的磨炼,使我懂得了做农牧民的酸甜苦辣;5年的劳动生活,造就了我强壮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品德;5年与农牧民朝夕相处,使我爱上了草原,留恋草原上的人们。在1973年面对着北京名牌大学的召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从此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大学的日子里,老师们渊博的知识令我如饥似渴。晚上校园里灯火辉煌,教学楼、实验室留下了老师辅导我们学习的身影;牧草种植基地、牧区试验点上洒下了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的汗水。20世纪70年代到草原野外调查时,牧区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下乡经常坐大卡车,有时还要坐拖拉机或牛车,在车上啃着馒头咸菜,迎着草原的风一走就是一整天。雨季道路泥泞,汽车陷入泥中就要冒雨推车,浑身淋得透湿。那时下乡我们都是自带行李,天黑了就到附近的牧民家投宿,有时晚上住在公社简陋的办公室或小学校的桌子上。在3年的大学生涯中,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一直与我们同吃同住,我们在同甘共苦中学习提高,开阔视野。母校恩师们的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同时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
1976年我被分配到呼盟草原站工作,之后悠悠30余年,自梳着两条小辫时起至今已60多岁的我,每年都有数月的时间颠簸在草原上,从呼盟草原站到我现在的单位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我承担了草地调查规划、草地生产力定位监测、草地保护和人工种草方面的科研和推广工作。在呼盟草原站工作期间,我主持了“提高羊草结实率研究”课题,在牧草种植试验点,为掌握羊草的开花习性,我一连好多天要蹲在草原的骄阳下进行观测。为了筛选适宜呼伦贝尔草原种植的优良牧草,在5年的时间里我们引种驯化了几十种牧草。在呼伦贝尔草原我们设置了十几个定位观测样地,我按期与同事们一起到牧区测产,草地上的蚊子多得来不及赶,我们在蚊虫叮咬的情况下坚持做好每一项记录。我不断领悟着草原的价值,感受着草原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我与草原结缘,致力于草原科学事业的发展,这将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80年代初,我从呼盟草原站调入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工作,参加了自治区科委下达的“农区种树种草养奶牛”项目,进行牧草引种试验,指导农牧民种草、种青储,进行提高奶牛产奶量的饲喂试验。每年从春到冬大部分时间在乡下蹲点,在吃不上菜的季节常以咸菜或咸盐下饭。我们凭着一股热情,在荒滩上种起了草。奶牛通过饲喂青储和苜蓿,产奶量明显提高,我们的工作为农区种草养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受到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欢迎。90年代初,我参加了中科院院士李博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试点试验研究》。在新疆考察中,克服了高山缺氧、沙漠灼热焦渴的困难,行程15000公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探求遥感估产的最佳时段,我和内蒙古大学的一名女博士每月背着仪器来到空旷无垠的草原上,从早到晚每10分钟观测1次,中午一包方便面没吃完,下一轮观测又开始了。这个项目是一次多单位、多学科的合作项目,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成果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我感动的是从出校门到现在,我总是得到母校老师们的关怀和帮助。80年代,我参加了章祖同老师主持的“内蒙古主要草地生产力动态及放牧强度与轮牧试验研究”。为了研究需要,在自治区从东到西的主要类型草场设置了86个定位监测样地,我们与农大老师们一起到草原上采样、测产、收集数据,在野外工作时一天来回不知走多少路,共同的研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母校老师的知识功底和敬业精神。5年来我们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探索天然草原生产力变化规律,以及科学放牧提供了基础依据,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单位与内农大生态环境学院合作承担了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不同类型天然放牧地合理利用研究》。针对全区天然草地退化现状,我们提出了在牧区承包到户的草场上进行保护性放牧的新理念。几年间,我们与农大师生一起下草原、住牧户,发扬了农大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与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研究的草地合理利用的示范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同行及牧民的认可,并在北方牧区推广应用。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农牧业丰收二等奖。
近20多年来,我区草原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查清全区草原变化现状,自2000年至2010年,我单位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对内蒙古草原资源进行了两次普查,两次草原普查的外业调查及内业工作,都得到了母校老师们的多次帮助。特别是刘德福老师,虽已年过60岁,仍像当年一样与我们同甘共苦,一起做野外工作,帮助我们对草原状况进行分析。这两次调查,更新了内蒙古12个盟市101个旗县草原资源数据,为各级政府进行生产、生态管理决策提供了最新的数据依据。
1998年,我被任命为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所所长。我从调整机制,强化管理,拓宽工作领域入手,多方面争取项目,更新设备,培训人才,使单位面貌大为改观。从1998年至今,我单位共承担了规划、作业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几百项。陆续承担了《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规划》、《内蒙古黄河中上游草原生态建设规划》、《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规划》、《内蒙古草原生态功能区规划》等20余项自治区下达的规划任务,完成了多个旗县草原生态建设科研及实施方案。我们还承担了黑龙江省大庆市、西藏昌都地区的一些相关项目,我和科技人员一起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我们的工作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次获得奖励和好评。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36年里,作为一名草原科技工作者,我的足迹踏遍了北方草原。从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从新疆天山南北到西藏高寒草原,我在草原上奔跑的脚步一直停不下来,是我母校恩师们为草业科学献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选择草原工作我无怨无悔,我要把老师赋予的知识种子埋在广阔的草原中。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主持各类科技项目几十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及丰收奖15项;编辑出版专著及论文集8部;编制地方和行业标准8项;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治区优秀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2007年我又被评为自治区十大杰出人才。
回顾走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30多年,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那优雅的校园似在眼前,老师们的谆谆教导犹在耳畔,这些是我终身勤恳工作的原动力,是我努力拼搏的信心与信念。大千世界,纷纷扬扬,不是每个人都能与万事万物结缘,而我却终生与内蒙古草原结下不解之缘。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人们,热爱为草原辛勤耕耘的老师和同行,我愿永远做一棵小草,与大家一起把生命化作铺天的绿。
邢旗
邢旗,女,蒙古族,1948年3月出生,内蒙古赤峰市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3年9月~1976年1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学习,曾任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