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第一场雪是在春日的3月初飘落的。林木葱郁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园里,雪花洋洋洒洒地在松枝间漫舞。30年前的过往记忆,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记得1982年的初春,也是雪花飘洒的日子,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原内蒙古林学院(两校合并后为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当时的校区很偏僻,不通公交汽车,没有霓虹灯的闪烁,从繁华市区延伸过来的一条土路将我们送入幽静的校园。学校的模样也很简单,开阔的农田中突兀矗起的高高教学楼,让人对传授知识的殿堂心生敬意;院南门笔直的白杨树指向蓝天,阳光从树的缝隙中透射下来,草地斑斑驳驳静谧怡然;院北门丁香树簇拥的松柏林是学生晨读的好地方,和着琅琅的书声鸟儿也欢快地鸣唱。置身其中,感觉既朴实自然,又生机勃勃。
我们是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走进高校,成为教师的。基础教学部来的年轻人分别在数学、物理、化学、外语4个教研室工作。我们对工作投入了满腔的热情,没人在意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简陋与艰苦,8人挤一间宿舍也无人抱怨,领到一张小木桌能读书写字就很满足了。物理组的年轻人焊接了多少导线,修理、制作了多少仪器已记不清了;化学实验室喷灯闪烁,蒸馏器里水花翻滚融进了多少化学教师的辛勤汗水也无以计数;我也曾带着学生去内蒙古计算站、河西公司等计算机房上实习课,抱着穿孔机打好的程序纸带盘,披一身朝霞去,顶满头星斗还……我们这些年轻人有的下过乡,有的做过工,多少有过一些人生体验,因此特别珍惜当先生的机会。也许我们做学生时对先生渊博的学识、正直的人品镌刻在心,也许我们正“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那时的每一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
教书是从学习教书开始的,随主讲教师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踏着月光去教室辅导,和着灯光读书查阅资料。试讲前,我们把讲稿改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和物理组的张老师来到实验室,一个在台上洋洋洒洒地讲,一个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地听,接着我俩对讲课的内容、板书、表述、手势等讲授环节作了细致点评,甚至连讲课时的一颦一笑都在讨论之列。心里揣着老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明白学生对这个问题怎么想”的谆谆教导,从初上讲台时的忐忑。到日积月累后的从容,学生送走一批又一批,新上专业、新开课程的教育革新一波又一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三尺讲台上,我们挥洒着自己的热情、摆渡着自己的青春、坚守着自己的忠诚。面对求知若渴的60后学生之解惑,我常常灯下苦读,也曾为雄心勃勃的70后学生之答疑而废寝忘食,对于思想活跃的80后学生之授业我不断深化学习,现今为志趣开放的90后学生传道更是不敢有半点懈怠。正是对学生心灵的感知,对教书育人这一行的热爱,才使我逐渐明白了书该怎样去教,学问该怎样去做。如今,我曾经的学生有的成为了和我一样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做着辛勤的园丁;有的考研读博,在科研工作中探索着未解的奥秘;有的成为了肩负职责的管理工作者,为社会尽心尽责;有的在创业道路上有所成就,成为了业内的实干家……他们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为社会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87年建设第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学校从美国直接引进了VAX11/750小型机,连接24台字符式终端机,还有5台8088微型计算机。终于有了自己的机房,终于有了当时内蒙古高校中最好的设备,我们满怀喜悦,亲手摆放试验台、拆箱装机器、安装软件,一丝不苟地完成着一项精细而又神圣的工程。那时我的女儿刚牙牙学语,从电教室搬机器上实验室那天,恰好小保姆回家,我只得将女儿放在装机器的纸箱中,任孩子哭叫也无暇顾及。几趟往返之后,孩子在纸箱里睡着了,胖乎乎的小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如今用于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实验室分布在东、西两校区,学生每人一机实习用计算机已更新几代,每一单机的性能比VAX11/750小型机不知好上多少倍;计算机学院的ERP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微机原理、嵌入式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为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着优质的学习实践环境,更有对全校师生开放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提供对高、深、尖科研项目分析和计算的良好服务。计算机教学、实验环境已在全区高校范围步入前列。然而,每当我想起实验室创建之初的日子,心头总是一热。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建设农大校园网一期工程。那时我负责学院的科研工作,是筹建组的主要成员。在有限的资金和条件下,建成最好校园网的工作目标,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在院长的带领下,我们白天搞调研,夜里查资料,还邀请有关专家讲解网络建设中的问题。从接入教育网到在校内综合布线,从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设备的配置到网桥、网关的搭建;从选配优秀的网管人员到校园网的运行管理,每个环节都反复研究论证。为了信息的传输,我们曾去电信谈接口、谈流量,曾从内蒙古大学步行勘察光缆线如何能以最好的走向连通到学校,也曾为学校主网页的设计深入学校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进行信息收集,更为网页如何展示学校的风采费尽考量。终于校园网开通了,大家争相转告,抢着注册账号,互发E-mail,尽享网上看世界的快乐。如今校园网实时发布着学校变化的新闻,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着互动教学活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连接着世界上最权威、最专业的科学技术文献库,为师生们提供着翔实的学习研究资料,就连农大附小和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享受着它无鼎界、无时空的海量信息以及方便、快捷和乐趣。虽然校园网早已独立成网络中心,每天当我打开计算机上网时,萦绕在心中的情愫无以言表。
最让我引以为豪的是计算机教育在农大的发展。80年代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我们仅有的几位老师为全校学生上课代实习。90年代PC机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大学中计算机教育更是快速提升,作为计算机教师的我们常常是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又为教师班讲课。1999年由原内蒙古农牧学院计算机系和原内蒙古林学院基础部计算中心合并组建了内蒙古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进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近几年来,计算机教育更是日新月异地发展,现在学院不仅有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还有了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硕士培养点。还记得科研项目申报审查会的严肃认真,新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讨论会的情景历历在目;去学生实践基地的奔波就如同在昨天;申报硕士学位点时熬夜秉笔的点点滴滴依然在心头。30年弹指一挥间,计算机学院成为学校最有成长性、最具发展潜力的教学单位之一。伴随着学院的建设发展节奏与步伐,承载着亲力亲为的快乐与艰辛,我从20岁出头的青年教师成为学院的老教师,我依然有着为人师表的自豪,又多了一份回味过去的温馨。
光阴荏苒,当年英姿勃发,如今华发已生,我依然在农大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回首走过的路,平平常常,想想做过的事,普普通通。一身书香,两袖清风。当我每每收到学生的贺卡,读到学生的短信“师恩难忘”会感到拥有的太多,当我站在神圣的讲台,面对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感到自己始终是富足的。
情系内蒙古农大,青春无悔,岁月无悔。
李燕华
李燕华,女,汉族,1957年2月出生,河北霸州市人,教授。1982年1月来原内蒙古林学院任教,曾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