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情况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农牧业机械化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农牧业机械化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技术服务、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与应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机械学、畜牧机械学、现代测试技术、拖拉机汽车学、农业机械生产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从事农牧业机械及其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技术服务、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师资力量:现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2人,教授6人,副教授13人,高级实验师1人;2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名自治区教坛新秀。
实验及实习基地情况:现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及实验室32个,生产实习基地5个。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以草原畜牧业机械和寒旱区农牧业机械为优势,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牧)”,为国家草原畜牧业机械化事业和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与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
历史沿革:1960年,创建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与农牧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1980年增设畜牧机械培养方向,1994年获批八省区蒙汉兼通人才培养专业,1999年专业统一更名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005年获批自治区品牌专业,2007年获批自治区特色专业,2014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紧密结合自治区地区特色,以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草原畜牧业机械和寒旱区农牧业机械优势,依托农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基础,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及农牧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1.强化思政建设,开展样板党支部及课程思政建设
机电工程学院社会实践临时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19-2021年,农机专业学生参与机电工程学院临时党支部社会实践24人次。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立项自治区级1项,校级4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自治区级 2门,校级3门。
2.强化一流课程建设
教学设计:构建形成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三位一体”教学设计新格局。
教学方法:将互助式、研讨式、理实一体、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方法融入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构建形成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一流课程5门,校级一流建设课程3门,校级一流预建设课程5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
3.基于OBE理念,构建形成了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农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农机专业特色明显、农机学科优势突出。
构建了实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加强的运行模式。
依托导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授权专利14件。
结合科研项目设置的毕业设计题目占比在95%以上。
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实践育人目标。
近3年,获得校级及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项;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科类竞赛奖项30余项。
4.学研产一体,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近3年,获得全国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实验教学案例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
5.凝练教学成果,积极开展教研室内涵建设
2022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申报的教育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