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是在我校1958年创立的国家第一个草原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特色重点专业,入选首批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计划,2016入选我校 “英才基地班”试点项目,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8人,副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0人,实验人员3人。现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实验室用房近6500㎡,其中实验室面积6171.6㎡;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多万元;建有国家级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草地资源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8个;建有正镶白旗实习基地等校内外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同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太伟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企合做示范基地14个,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草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及拔尖创新型人才,为我国草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立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我国北方寒旱草原地区,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协调发展的拔尖创新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和草原畜牧业生产,努力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一流的以应用为主的教学研究型专业,为生态优先、绿色草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历史沿革:草业科学专业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草原本科专业。1997年成为一级学科专业,1999年获批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学校唯一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建成自治区最早的草业科学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特色重点专业,2014年入选首批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计划,2016年列入自治区“双一流”第一层次建设学科,2018年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取得B+评级。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本专业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草原和草资源,全面覆盖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在植物分类、草遗传育种、放牧管理和草原鼠害防治等教学领域有长期积淀,建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优势的复合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团队;根据培养目标,形成了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性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卓越班、英才班学生进行“小班制”、“导师制”等的特色培养,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本科教学中“寓教于研”,以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结合本科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论文,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激发本科生创新能力,以此强化学生科研素养,本科生获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国家级金奖1项,为内蒙古实现该项目金奖零的突破。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专业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以农科教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建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一流草业科学专业。具体措施如下:
1.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一流本科建设提供支撑。计划在近3年引进5-8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教学名师工作室或教学团队1-2个,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2.打造金课,提升教学效果。紧紧围绕“两金一高地”加强金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在3年内建成草地保护学、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等自治区或国家级金课3-5门,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2-3门,打造一流专业课程。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农科教协同育人。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近3年派遣5-8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在强化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同时,与蒙草、绿京华等对口企业联合设立“蒙草班”、“绿京华班”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推动实践教学的提升,建设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合作育人示范基地1-2个,推动学生就业创业,打造一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
4.加强专业成果凝练。紧紧围绕“四新”建设,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申报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3-5项;主编出版《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草原啮齿动物学》、《草原管理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3-5部,获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3项。
5.进一步完善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标新农科认证工作要求,从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全方位进行学生培养方案的优化及教学质量提升,通过“新农课”三级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