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情况
动物医学专业于1952年设立,学制5年,现设有动物医学方向、马兽医方向和宠物医学方向,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二、三层次人选4人,内蒙古教育厅“111人才工程”第二、三层人选各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称号获得者4人,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具有博士学位53人(占比89.8%)、硕士学位教师6人(占比10.1%)。博士研究生导师1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拥有本科实验室26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5个,院士工作站1个,2015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现代化的马医院,发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0余家。2021年建立了瑞派宠物医疗产业学院,加深校企联合办学。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总计514人,平均一次就业率80.62%。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动物医学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于1952年设立最早的两个本科专业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确立的品牌专业,内蒙古农业大学于2002年将动物医学专业列入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08年动物医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和“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动物医学专业获批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动物医学马兽医方向);2014年动物医学专业获批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动物医学专业经过70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和地区及民族特色,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畜牧业输送了大量的兽医技术和管理人才。动物医学专业采取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实践技能、规范操作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始终坚持以草食动物疫病诊疗为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以马、牛、羊等大动物疾病的诊疗和预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国内最早成立了现代化马兽医人才培养基地,开创了马兽医本科教育的先河,并将虚拟仿真应用于马解剖和马穴位施针操作实验教学中;应用蒙汉、英汉双语授课,向国家和自治区输送了大量现代马兽医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自治区和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办学成效显著。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专业建设紧扣“新农科”背景下的动物医学专业发展规律和地区特色。动物医学专业设立农场动物方向、马兽医方向和宠物医学方向,突出草食家畜和大动物疾病诊疗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兼顾新兴的小动物医疗产业及马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国内率先设立动物医学马兽医方向,建立了现代化的马医院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开创了国内现代化马兽医教育先河。与瑞派宠物医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宠物医疗产业学院,积极探索和深化校企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
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采取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结合的线上线下模式以及现实教学与虚拟仿真资源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增加实践训练的时间,使实践课学时达到专业课程学时总量的40%。同时利用学院建设的以及网络上的虚拟仿真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使教师减负、学生增负的目的。
2.实验教学改革: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例,且改革和设计了8个强调实用性和探究性的综合性大实验。依托国家级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了对于实验课程的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并购置了牛、马等大动物的产科教学模具,作为活体实验动物的补充。开放校内的国家、自治区的5个重点实验室,建设本科生创新平台实验室12个,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全国兽医病理解剖大赛、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专业赛场获得佳绩。
3.实践与实习教学改革
对临床教学实习进行了改革,由原来1-2周短期的参观实践改为4-5周的驻场实习,同时将学生的耕读教育、劳动教育同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有机的结合,磨练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精神。与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兽医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了教学、实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教学和科研工作也为当地解决疾病诊疗方面的急需技术问题,真真切切的贯彻中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