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木材科学与工程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7日 12:52

一、专业基本情况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木质资源高效利用为立足点,采取“理论教学、设计、加工制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培养适应内蒙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品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精练,满足家具及定制家居、人造板、木结构建筑等木质材料加工利用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8人。专业现有6个综合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实训中心,1个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现有“木材干燥学”自治区教学团队1个,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2个。专业现有金隅天坛、天津欧派等8家实习实践基地。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1项。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本专业以木质资源高效利用为依托,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林业产业,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培养基础扎实,掌握木材加工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历史沿革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成立于1958年,2009年增设木结构建筑方向,2010年增设英汉双语教学,2008年获批自治区品牌建设专业,2014年获批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1998年获批“木材科学与技术”硕士点;2003年获批“林业工程”工程硕士点;2005年获批“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获批自治区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本专业根据内蒙古和西部地区特点和资源优势,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相结合,利用沙生灌木资源先后设计建设13条沙生灌木人造板生产线,同时为地方和企业输送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极大促进了内蒙古西部沙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理论、设计、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木材加工专业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曾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结合专业特点,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利用工程实训中心作为自治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优势,结合实训实操类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数控软件,进行创意设计、对接设备并加工成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使创新意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方位培养,与就业顺畅接轨。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和时代特征”的 “教学、科研、生产、创新”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建设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学研结合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市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具有地区特色、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一流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

主要举措

1.以德为先的育人体系

“人为本、德为先”贯穿育人全过程,实现回归初心的教学关系,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其责任心、道德感与使命感,培养新时代经济建设需求的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

2.以用为主的育才体系

多措并举提高生源质量;依据行业与市场需求,推动发展专业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学时,增设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创新“定制家具设计制作”等第二课堂,新增“家具智能制造4.0”、“定制家具设计”等服务新产业新业态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建立并实施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和科研成果进教学制度,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完善产学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建设1个卓越技能人才教育合作育人示范基地,2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3个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3.以品牌为重的质量体系

建设优质课程:将“参与式实习”建成国家级实践金课;开展混合式、在线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建设一流教学团队:引进6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国家或自治区级“木材干燥学”、“家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

建设品牌专业、完成专业认证:结合“双万专业”建设和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校内建立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校外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积极准备工程专业认证,全面建设国家级品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