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水利工程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7日 13:00

一、专业基本情况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设立于1958年,经过60多年发展,专业目前设有“复合应用型”和“卓越复合应用型”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100余人,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其它省市水利、农业及自然资源行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教育等部门 ,近10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胜任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

本专业现有全职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人,45岁以下教师25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背景教师24人,外聘兼职教师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4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2人与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和教坛新秀3人。

学院所属的四个综合实验室下设的12个功能实验室为本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提高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目前已建立了11个稳固的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近年来与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蒙古水利自治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掌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较高需求,能在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历史沿革:本专业可追溯到1958年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99年更名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06年获自治区品牌专业、2007获批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获批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和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计划。2014年和2018年连续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高效用水与生态安全为背景,黄河流域大中型灌区节水-控盐-增效-提质为特色,以农业工程和水利工程一级学科、自治区教学示范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以教育部创新团队、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自治区教学团队为引领,聚焦寒旱区“生态优先、绿色协调”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国家战略需求,紧跟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水土环境调控、节水灌溉理论与新灌溉技术开发应用、农业水利与信息化技术及现代化智慧灌区建设等地区发展需求,开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优势。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以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OBE理念,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与时代特征,紧跟行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OBE理念,结合专业认证和卓越农林2.0计划,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紧扣农牧业水利发展需求,通过科研、社会服务反哺教学,制定以学生能力达成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通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2.推动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金课”群

推进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建设及申报工作,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加强课程内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推进融学科、专业、教学、科创为一体的“云水利”平台建设,打造有地区特色、专业特长的“金课”群,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体系。

3.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引进与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专业师资质量,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人力支撑,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严格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双师双能型、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

4.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完善“智慧水利”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推进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创业竞赛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5.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本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评估与认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完善教学效果考核;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体系,对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