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由原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合并而成,至今已历经60余年,在专业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包括李绍良、乌力更、陈诚明等国内知名教授,以及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孺子牛全球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高炳德教授。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有24名全职在编人员,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讲师11名,高级实验师1名,实验师3名;获得博士学位的19名,获硕士学位的4名,本科学位的1名。多位教师有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海外留学经历,且近5年新进教师985高校毕业生占80%。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输送了本科毕业生近1000多人,专科毕业生2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200多人,博士研究生10多人,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内蒙古经济建设以及内蒙古土壤肥料事业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紧密围绕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立足内蒙古特殊资源环境特点,培养服务于农业、林业、草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和北疆生态建设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成为国家、自治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建设做贡献的复合应用型专业。
历史沿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1958年始建,由原土壤农业化学专业(1958年始建)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1994年始建)合并而成,1997年本科专业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土壤学专业硕士点,2003年批准建立植物营养学硕士点,2005年批准建立土壤学博士点,2017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被批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2021年获批进入国家“双一流”本科建设序列。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内蒙古是具有七个生态系统,三个生态交错带这一特色环境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本专业契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粮改饲”等国家政策,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农牧业高层次人才。不仅满足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人才需求,更为我国八省区和蒙古国等友好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进一步适应国家新农科建设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我国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领域特色,并充分考虑到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经验,进一步对本专业方向进行聚焦,重点培养土壤、植物营养、农业环境三个方向的专业人才,力求培养能够独立从事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按照“双万”专业和“新农科”建设要求,秉承“地区特点、专业特长、时代特征”的办学思路,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多方位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资队伍,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实施4项计划,建设成为具有地区特点、适应国家和自治区需求的一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专业建设举措:
1. 打造“新农科”培养体系,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先”的国家战略
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师生做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合理“增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传承和发扬老一辈“为国家守边”的精神,构建课程、专业和学科“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农(牧)业建设需求的“一懂两爱”人才。
2.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专业“金课”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三年内建成自治区级示范课1-2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2个;在校级《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建设成为自治区或国家级教学团队。
3. 突出产教融合,构建多方位协同育人教学体系
创新“通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来自草原、熟悉草原的优势,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资源,建设1-2个农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2个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协同育人模式;强化科研反哺教学,建立并实施科研平台进教学的制度。
4. 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的尖端本科教学师资队伍,促进本科教学与国际接轨
引进高层次人才10-15人;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每年选派2-3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依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路和内蒙古地缘优势,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制定与国际一流大学本科合作办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