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情况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依托农业工程和水利工程一级博学学位点。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10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业教师总人数的41.6%,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4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70%,60%老师具有外校学习经历,近5年新进教师3名。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主要有测量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地质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水利水电工程实验室等。建筑面积总计3417平方米,近三年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购置的设备,累计投入经费达146余万元。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三峡培训中心、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管理总局、昆都仑水库、红圪卜扬水站等10个稳定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2016年至今,本专业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62项,总经费3703.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3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横向项目29项。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三牧”, 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知识基础、优良的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水利、水电、能源、土木及相关行业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生产实践或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起源于1958年设立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83年在农田水利工程专业设置水工方向, 2003年获批水工结构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批水利水电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9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工方向改名为水利水电工程方向,2010年设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7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被列为工程教育认证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2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内蒙古寒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农牧区水利建设与高效管理为背景,以水利工程和农业工程学科、自治区教学示范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开展寒区水工建筑物冰-水-沙多元冲毁机理与防护、水工材料抗冻及耐久性、灌区智能建设与管理、水库联合调度及防洪等的教学工作。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服务寒旱区“生态优先、绿色协调”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国家战略需求,紧跟水利水电行业强监管、工程补短板的发展方向,以寒旱区水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现代化灌区建设与管理等地区需求为导向,实施5项计划,不断提升专业影响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1.塑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基于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与时代特征,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及地区需求,基于OBE理念,以科研、社会服务反哺教学,制定以学生能力达成的评价-反馈-改进体系,修订新工科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通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2.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金课”群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水利工程施工》、《水力学》等仿真教学,开设《智慧水利》、《河流泥沙工程学》等一些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及专业特长的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建设5门示范课,打造有地区特色、专业特长的“金课”群,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体系。
3.突出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贯彻落实工程教育三大理念,推进行业专家进校园,青年教师进企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内外联动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海流图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目标-师资-资源-管理-国际五协同育人机制。
4.进出并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引进2-3名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派送1-2名学术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建成整体水平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深化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5.完善质量监控-监督-评估-反馈与保障体系
以产出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为保障,构建教学、课程质量标准与效果的评价体系,形成动态监测、实时监控、有效监督、定期评估、信息反馈于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创建良性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