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6日 16:57

一、专业基本情况

生物技术专业1996开始招生2006年获批自治区品牌专业,2020年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现有8个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和实验室,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专任教师43,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19人,38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的88%。有2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位教师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支持计划”“家畜种质材料创制创新人才团队”、“旱生植物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创新人才团队”和“农业生物发酵”入选“草原英才”工程团队。教师队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授权发明专利27项。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立足内蒙古地区,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生物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农牧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历史沿革1952年建校并成立了生物化学教研室,以此为主历经57年发展,组建了生命科学学院。1996年设立了内蒙古第一个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并招生,2006年获批自治区品牌专业,2011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招生。之后相继建成了本专业的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8,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瞄准内蒙古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地区农、林、牧、草、乳、沙等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切入点,实现生物技术与畜牧业融合专业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及6个科研教学平台,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特色优势生物资源,如批量克隆羊、蒙古特色动物和牧草抗寒抗旱抗病、高产优质功能基因的发掘,新品种的培育,新产品的开发。在动植物的性状改良、新品种培育推广、有益微生物的筛选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践行“教学做合一”,以专业为核心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质、敏锐分析思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意识为特色。二是注重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了生物农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生物医药等方向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为核心,构建衔接顺畅的生物科技“学研产”链条和体系的办学特色。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专业建设思路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农科、新工科”发展趋势,聚焦生物技术领域新技术,完善生物技术与草原畜牧业融合的专业特色,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秉承因需制宜服务产业的思路,强化专业建设的地方特色,不断提升专业影响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专业建设举措

1.立德树人强农兴农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强化学院“党建八个一工程”,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2.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

按照专业质量标准,结合新农科、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基础和能力,创新“现代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技术专业知识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思政、耕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扎根“三农”的合格人才。

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金课建设”为抓手,助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专业特色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作用,建设“虚实结合、相互支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智慧系统,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打造真正的金课+高地”,为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真人才。

4.建设一流教师团队

紧紧围绕“一流专业”建设,通过“引才-培育-定位”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加强培育“双师型”教师,加大与国际国内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访学的力度,拓宽视野,提高水平。优化师资学历、年龄、职称、能力等结构,打造出教学严谨、科研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有招数”的一流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