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6日 16:58

一、专业基本情况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四年制,2019年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为国家和自治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基础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蒙汉双语应用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9人,自治区级和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1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1人。现有在校本科生486人。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逻辑、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概论、嵌入式基础、微机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嵌入式应用开发。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本专业就业方向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应用领域从事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在学校西、东、南3个校区有6个专业实验室,900余台计算机拥有农牧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以及内蒙古农业基因组大数据工程中心。 在北京、上海、杭州、辽宁等地分别与知名IT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专业定位:培养基础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蒙汉双语应用技能型人才。

历史沿革:

11994年设立了计算机及应用专科专业,1996年设立了计算机及应用本科专业,1998年设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负责人:裴喜春教授

22006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

专业负责人:薛河儒教授

3、2010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设立了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博士点。

专业负责人:付学良教授

42019年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负责人:高静教授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品牌专业,紧密结合自治区地区特点、民族特色,学校农、林、草原、畜牧特色,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信息化人才和蒙汉双语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了由卓越、普通、蒙汉双语民族班组成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截止2022年已为国家和自治区的农业、草原畜牧业、林业等行业领域培养了1400多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人才(民族生占比35%),为自治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OBE核心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宗旨,紧扣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坚决贯彻和落实“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根据“双万”专业和“新工科”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运用教学新技术和手段,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满足国家、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一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在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依托校友会平台和IT产业,加大对岗位需求、就业反馈等方面的调研力度;以实际的调研结论为源头精细设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素;以毕业要求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专业培养体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眼于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需求,结合现有师生资源规划、师资引进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逐渐培养形成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现代化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改革方面,依托网络教学、线上教学等新型“互联网+”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鼓励专任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继续完善教学监督和反馈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教师工作的监督,形成了以“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院督导组-教研室主任-教师”的逐层监督体系。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督学”机制,认真调研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发现问题及时更正的正反馈机制。

在实践教学方面,强化“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论结合实践”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模块化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重点建设能够打通专业知识体系的工程实践类课程,通过贴合实际应用的复杂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在校企合作方面,继续深化和加强与优势行业、教育企业合作,引进优质的项目型工程教学案例和师资,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