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7日 13:03

一、专业基本情况

沙漠治理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下设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沙区植物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四个研究方向。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8名、讲师7人,实验人员3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职工占82.76%。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外聘3名),硕士生导师37名(外聘8名)。建有内蒙古杭锦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共建国家林业草原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3个“内蒙古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获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治区教学团队,“防沙治沙”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

二、专业定位及历史沿革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优势突出,历史底蕴丰厚,专业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突显防沙治沙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建成国内一流、具有鲜明地域优势和学科特色的高水平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可追溯至1960年成立的全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和1983年设立的全国第二个水土保持专业,1998年两专业合并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1985年获批内蒙古重点学科,1986年林业部与自治区合办“沙漠治理专业”,面向“三北”地区招生;1984年获批硕士点,2000年获批博士点,2006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批内蒙古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获批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14年获批内蒙古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专业。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色鲜明,内蒙古沙漠、沙地、戈壁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所。专业紧密围绕防沙治沙领域全面实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小班制、导师制、滚动制等方式执行面向荒漠化防治方向的“英才”、“卓越”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本、硕、博、博士后完备的教育层次体系。在乌兰布和沙漠、准格尔黄土高原、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园区建有3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综合实习任务;杭锦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级植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植物类、生态类课程实习实验;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毕业论文环节的实践任务;校企合作单位10余家,承担顶岗实践教学任务。逐步形成以科研反哺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模式,是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唯一以防沙治沙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同类专业。

四、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

专业建设思路: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本专业根据学生特点、地域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发挥专业特长、弥补不足,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及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一流“金课”及出版专业教材,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三北沙荒地区的生态建设输送优秀建设者,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好生态屏障。

专业建设举措:

1.教师梯队建设: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现有教师实际行情况,有计划、分重点引进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育种及造林等方向专职教师各2-3名,补充现有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教师团队。

2.教师能力培养:(1)教学能力培养:资助教师参加教学法、教学模式、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学习与培训;支持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2)教研能力培养:资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资助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及互联网+大赛;

3.教师交流合作:(1)国际交流访问:资助教师进行短期国际间教学交流研讨,了解国外相关专业建设情况,教学组织实施情况等。(2)国内交流访问:资助教师进行国内一流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交流访问,参加教学研讨会议等。

4.课程建设:(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建设土壤侵蚀原理等2-3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一流课程;(2)线下教学课程:建设治沙原理与技术、干旱区造林等2-3门线下教学一流课程;(3)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土壤侵蚀过程动态模拟、风沙流运动过程模拟、植物生长及器官形成模拟等2-3个虚拟仿真实验。

5.教材建设:(1)专业基础类课程:编写《植物分类学》、《土力学》、《地质与地貌学》、《3S技术原理与应用》等专业基础类课程教材4-5部;(2)水土保持类课程:编写《土壤退化与修复》等水土保持类课程教材2-3部;(3)荒漠化防治类课程:编写《治沙原理与技术》、《干旱区造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英语》等荒漠化防治类课程教材3-4部;(4)实践教学类课程: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固化,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正在组织申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践教材。编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干旱区造林实习实验指导》等实践教学类课程教材2-3部。

6.教学改革实践:积极组织申报学校、自治区、国家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为一流本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