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学学科经过近20年的发展,拥有了博士点学位授权、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设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生物物理学5个二级学科,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生物学学科以探索生命奥秘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应用绿色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理论和应用技术形成了草原特色动物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寒旱区植物生长抗逆机理应用、微生物资源利用与开发、特色药用资源开发和生物信息学五个特色研究方向。
学科拥有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制造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麦类种质创新利用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农业基因组内蒙古大数据自治区工程中心等6个产学研平台。拥有家畜种质材料创制创新人才团队、旱生植物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创新人才团队、内蒙古农业生物发酵产业创新团队、纳米生物医药团队、生物信息学团队5个自治区级“草原英才”团队。自主完成了我国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完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批不饱和脂肪酸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绵羊、世界首例低乳糖转基因奶牛等克隆动物。
“十三五”期间,获得科研经费近1亿元,发表论文181篇。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PNAS,Science Advances,Plos Genetic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2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20个,建成麦类和土壤微生物菌种库,保存了1.7万份作物资源和4000多份微生物菌种,授权发明专利27项,学科队伍中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入选国家首批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草原英才”5人,获得“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称号4人。近五年来为自治区以及国家培养输送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优秀人才近300名。
科技服务方面:建设了微生物菌肥中试体系,与25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洛桑实验站、美国普渡大学和蒙古国生命科学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学科派出技术人员赴澳大利亚Castella Research公司提供肉牛克隆技术服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11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联合研究和新品种的试验推广。长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8家科研院所进行理论和实践经验交流。
乡村振兴方面:学科导师担任了赤峰市祥旗乡村振兴试验站站长,微生物菌肥在大田作物中推广使用。燕麦饲草新品种的推广效果良好,先后在呼和浩特市新闻网、呼和浩特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和新华融媒上报道。学科的教工党支部-动物生物技术系党支部在家畜繁殖科技服务、助力乡村脱贫攻坚中做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未来:学科将继续秉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崇德尚行,生生不息”的精神,进一步挖掘内蒙古特色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生物育种、生物环保、生物健康等领域产出一批原创科研成果,助力内蒙古生物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