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学学科介绍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1日 17:55

草学学科源于1958 年我国创建的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是我国草学学科发展的摇篮。1982年草原科学(牧草栽培育种方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草原科学学科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草业科学学科被农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2001年草业科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草业科学学科升级为草学一级学科;2012年获批草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获批自治区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为B+,是自治区高等学校中学科名次在全国最靠前的学科之一2019年获批国家双一流本科建设示范点。

学科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3人;柔性引进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Ton Bisseling作为草学学科外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林草和草原教学名师、国家林草局中青年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4人次;自治区草原英才、321人才工程、511人才工程人才18人次。“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研究”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等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8个。建设有国家级植物学室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8个。致力于满足国家和自治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战略需求,不断探索草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新途径,逐步升华和固化了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了草地资源与管理、牧草育种栽培与加工、草坪与植被恢复、草地保护与环境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在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草地放牧管理与家庭牧场经营、草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氮磷循环、饲草高效加工利用与安全贮藏、草原鼠害形成机制与精准可持续控制、草原大型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优势特色。

近5年,草学研究生党支部获得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称号;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65项,总经费8172.08 万元。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144篇,中文核心和CSCD收录557篇,部分论文发表在Nature,PNAS, Journal of Ecology ,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高水平期刊;出版专著教材34部;获自治区特别贡献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其他奖3项;发布国家标准3项,行业和地方标准27项;培育国审品种2个,自治区审定品种8个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

学科累计培育牧草新品种48个,构建了“育种—良繁—推广”体系,牧草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00多万亩,累计产值达6亿多元。在我国北方牧区建立了8个现代化优质高效草原畜牧业管理模式,推动了牧区生态保护和草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累计技术推广面积7895.86万亩,实现6641.16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草学学科目前在草种业、草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及草地碳汇等领域面临更多新的任务和挑战,将在推动我国草学学科整体发展,培养一流高质量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