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6日上午10时,内蒙古医院肿瘤病房602房间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正在这里庄重举行。一位在病魔面前无比坚强的女大学生,此时此刻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她凝视着鲜红的党旗,流下了热泪。
目睹此情此景,在场的老师、同学、新闻记者和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14天后,这位身患恶性肿瘤的22岁女大学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内蒙古医院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遵照她生前遗愿,她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深圳的两名打工青年。
这位女大学生无私捐献眼角膜的大义之举、高尚情操和她响亮的名字被新闻媒体报道后,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感动着无数人的心灵,引发了南国北疆光明大接力和爱心大串联,她就是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级工商管理1班李莹同学。
一
李莹1984年11月16日出生于通辽市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父亲李建国是皮革厂的技术人员,母亲冯迎春是一所中专学校的教师。李莹是家里的独生女,她少小天资聪颖,勤奋刻苦,酷爱艺术,6岁时就拉得一手水平很高的小提琴,9岁时开始学习国画、水粉画,进步之快,悟性之高,博得老师的赞赏,曾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双龙杯少年儿童书画作品大赛,荣获优秀作品奖。10岁那年父亲下岗,家里全靠母亲的微薄收人维持,因为家境条件比较清苦,李莹最终割舍了心爱的艺术发展道路。2004年,李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进入大学校园的李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严格要求自己,奋发向上。由于她才华出众,组织能力强,开学不久就当选为院学生会干部,从事宣传工作。她对待工作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充满热情,付出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辛勤汗水。为了出好宣传板报,她牺牲了数不清的中午、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常常忙到深夜10点多,而且从学生会到新校区宿舍还要步行近两里路。为了赶工作,打不上饭是经常事,只好吃泡面,宿舍里数她吃的方便面最多。每次出板报回来衣服上都粘满了颜料、浆糊等,有时饭也顾不上吃,累得躺在床上就睡着了。有时为了补当天的作业,她在宿舍熄灯后,坐着小马扎在宿舍楼走廊里借着灯光写作业。迎接新生人学时,她连续几天不分昼夜地工作,确保新生的食宿得到妥善安置,就是为了让那些学弟学妹“找到家的感觉”,安下心来。军训期间她和其他学生干部每天早晨5点钟天蒙蒙亮就起来,协助教官和辅导员组织学生军训,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半个月。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可她身上没有丝毫的娇气,所有的委屈、苦和累,从来对父母只字未提,总是自己扛起来。哪里有李莹在,哪项工作任务交给她,叫人一百个放心,绝不会出半点差错。由于她工作出色,在同学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大一时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生会的一年多时间,是她最累也是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她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同时还兼着宿舍舍长。李莹同学是如何成为这个舍长的,说来还有一段故事。那是大一时刚来的头两三天,有一次,军训教官把她们宿舍全体同学都叫出队列,原因是宿舍被褥叠放不合格,训问谁是舍长。这6个女同学在众人面前的压力和窘态可想而知,她们面面相觑。原来,刚开学报到,这个宿舍还没有选出舍长,彼此之间不熟悉,有的还没住过校,所以宿舍卫生出现了问题。正当训练场几百号人鸦雀无声,都为这6个女同学捏一把汗时,没想到李莹同学突然站了出来说:“我是舍长”。她主动代大家承担责任,表示要努力搞好卫生。她的行为让同宿舍同学都感到惊讶。她们没想到李莹会这样勇敢地代人受过。结果从那以后第二天起,她所在的宿舍就受到表扬。
李莹热心肠,特别体贴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尽管她在宿舍里年龄不是最大的,自从自告奋勇担起了舍长后,便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同学们,有的同学高中没住过校,初来乍到有点想家,她发现后就劝慰,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手拉手一起去食堂吃饭,嘱咐她们给家里打电话时乐观一点,别叫家里人惦念。宿舍里每一位同学的生日她都记得十分清楚,每当宿舍同学过生日,李莹和其他同学都事前默不作声地把宿舍布詈得特别温馨。舍友王晗回忆:“我过生日的时候,李莹特意在屋顶上贴了一颗大星星,周围是六颗小星星,表示大家团结一心,亲如姐妹。”每个人的生日李莹都会变个花样,送大家一个惊喜。由于她真诚热情,久而久之,成了宿舍里的“主心骨”。学院和班级有什么活动,她所在的宿舍特别积极,从来没有拖后腿。因此李莹在同学中人缘非常好。号召力强,不管什么活动只要她一个电话,人都来了。
李莹从小就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特别孝顺,很能体谅父母长辈的心。还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哪怕给她煮一颗鸡蛋,她也要让给爸爸妈妈吃,不然她不吃,爸爸妈妈推不掉,只好每人咬一小口。吃饭时菜里若是有块肉,她都要夹给父母。每当年节吃水果,她总要挑最好的递给父母,把差一点的留给自己。生活中,李莹对父母特别孝顺,从不顶嘴,即使受了委屈也如此。有一次,父亲李建国由于心情不好,因一点小事触怒他,对孩子发了一顿脾气,李莹什么也没说悄悄走开了,过了一会儿来到爸爸跟前搂着爸爸脖子说:“爸,我错了,不该惹您生气。”其实她并没有什么错,这件事后来倒让爸爸每每想起来感到懊悔不已。
李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都很大,身体也不太好,李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近前伺候他们,特别是她外公,得到她的照料更多。李莹的外公冯玉是《内蒙古日报》的老干部,后来被派到通辽主持创办了通辽教育印刷厂,“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落下一身病,小莹莹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就去看他,给他洗衣、洗头、洗脚、掏耳朵、剪指甲捶背……老人打心里特别喜欢、疼爱这个外孙女。直到老人去世的那天,小莹莹还和妈妈一起给老人做了饭、洗了头。
李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特别俭朴,没穿过什么像样的衣服,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校服,像个男孩子,可她从来没有向父母提出过任何要求。上大学以后,尽管妈妈时常在书信、电话里嘱咐她别苦着自己,该花就花,但她知道父母为了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承受着怎样的生活压力,所以她从不和别人攀比,也极少上街。呼和浩特物价比通辽高,为了节省一点,她穿得衣服都是她嘱咐妈妈从老家买后邮过来的。久了,妈妈也觉得孩子穿得不好,心里过意不去,再加上邮寄很费事,嘱咐她在呼市买,可李莹还是坚持让妈妈从家里买。一双凉鞋,她穿了3年。一件睡衣是几年前邻居阿姨送给她的,洗得发白了,她也没有要求父母买新的,直到去世。她牢记着妈妈的谆谆嘱托:“你是爸妈唯一的女儿,希望你好好做人,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人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们这一代人。钱固然重要,有多少人家的孩子没有钱不能上学,有多少人有病没钱看等等。但钱不是万能的,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是用金钱换不来的”。面对多少家境优裕的同龄人,她没有羡慕,也没有抱怨父母,而是非常坦然地面对生活,内心里充满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她不止一次地对挚友坦露心声:“我觉得我的父母太不容易了,他们为了供我读书,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操劳,而我至今也不能回报他们,还一味地给他们增添负担,我的内心真的很不安。将来我有能力了,我一定竭尽所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李莹自己在生活中特别节俭,对他人却特别慷慨。每当哪位同学生病或是过生日什么的,她都买礼物看望。她心特别软,见不得人受穷、受苦、受难,尽管她明明知道乞讨人群中有一些是骗讨的,尽管自己家境并不宽裕,可是每当她在大街小巷遇到那伸来的一只只乞讨的手,看到一双双恳求的眼神,她都忍不住掏出钱来帮助他们。当有人提示她有的人不是乞丐,一味捐钱有点“傻”时。她坦然地说,是真的,就应该帮一帮他,若是假的,帮一帮他也没什么,咱心里也舒服。
自上大学后,李莹更体贴父母了,她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乐呵呵的,汇报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成绩;嘱咐爸爸注意身体,要妈妈每天给爸爸拿药(在家时李莹每天给爸爸拿药)。寒暑假回家,收拾家、洗衣服、做饭、买菜,里里外外都是她的活儿,看到女儿长大了,父亲李建国、母亲冯迎春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欣慰和幸福。
二
正当李莹激情满怀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而奋斗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却悄悄向她袭来。2005年9月,在一次体育课柔韧性测试中,李莹感觉小腿拉了一下,开始她以为只是拉伤肌肉,没有太当回事,只做了简单的理疗。然而,之后两个月的理疗没有见效,疼痛日渐加剧,上楼已经非常吃力了,她还坚持爬四层楼梯到学生会办公室出板报,站久了,左腿痛得厉害,她就抬起左腿,用右腿支撑,实在支不住,就坐个小凳子坚持工作。为了不耽误课程和学生会工作,减轻步行造成的腿部负担,她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强忍病痛,抱病坚持。
后来病痛越来越重了,特别到了晚上疼痛更加剧烈,几乎不间断地折磨着这个善良女孩,当宿舍同学进人梦乡时,也是她疾痛难忍时,她不忍心影响大家休息,每当剧痛来临,紧紧咬被子、揪头发,痛得流汗流泪也不哼一声,两个多月来每一天都是在漫漫长夜一分一秒熬到天亮,那种痛苦非笔墨所能形容。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不给老师和学校添麻烦,这一切她默默承受着,她希望经过治疗和顽强忍耐能够很快好起来。
2005年12月底,李莹的腿部肌肉萎缩严重,腰部也感到不适,已经无法坚持上课和学生会工作。经医院检查在腹腔腰部发现肿瘤,这时她才告知远在通辽的父母。当父母在呼和浩特火车站见到前来接站的女儿时,才发现昔日白净的她又黑又瘦,十分憔悴。那时候,腿部剧痛时刻折磨着她,两三分钟就疼一次,每次持续10来分钟,刀割一般,疼痛难忍。回到招待所,她在父母面前再也忍不住委屈,失声痛哭,
2006年1月4日,李莹住进内蒙古医院,此时她的体重已由过去的128斤骤降到94斤,不久转到北京301医院治疗。同学们得知消息,前来送行,大家听说自己的好同学得了重病都急得落了泪,李莹像往常一样安慰大家别担心:“切了就没事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戚绝望,带上同学们赠送的鲜花踏上了辗转治疗之途,这一走就是10个月。
2006年1月上旬,经北京301医院确诊,李莹患的是罕见的“多型性横纹肌肉瘤”。由于肿瘤位于左侧腰大肌上,并已侵人脊椎,病灶神经密集,瘤体较大,国内缺少临床经验,手术治疗难度很大。正当需要手术时家里却怎么也凑不够手术费,父亲为了借钱,每天要打掉100多元的话费,可是钱仍然没有筹到。这个一向耿直刚强的东北汉子此时急得实在没有办法,他跟女儿说,你看能不能跟学校说一下,通过募捐取得社会的帮助。
不料女儿严肃地说,“爸,你不要给学校打电话,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是从农村牧区来的,家庭都不富裕,不要给他们增加经济负担,咱们自己解决吧!我在学生会工作,我知道。”李建国向来不愿做违背女儿意愿的事情,他见女儿如此说,也就只好作罢。
又拖了些天,终于凑够了手术费,好在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医德高尚的李沛雨大夫。1月19日在301医院的手术非常成功。治疗期间,李莹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同病魔进行坚决的抗争。拆线时,手术创口面特别大,医生从里面拽出的纱布就有一丈多长,李莹咬着牙,紧紧攥住爸爸妈妈的手,一声没吭,一滴眼泪没掉。当时301医院的李沛雨大夫惊叹道,这孩子真坚强。李莹说,我要是哭了,我爸妈更难受。她非常感谢李大夫所付出的努力,元旦、春节期间还给他发短信致以祝福和问候。
手术才8天,因为没有钱,无法继续住院,只好办理出院,开始大夫不赞成,当了解到他们具体困难时只好同意了。当时近15公分的手术刀口还没有愈合,里侧缝合线还能看到,胃管还没有拔,引流管也没有拔,因为受凉,李莹开始胀肚,接着一个劲儿地吐,第二天,打了一针才好点,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乘火车返回通辽,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
正当全国的人们沉浸在辞旧迎新的节日欢乐中时,李莹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人却正冒着严寒在焦急愁苦中一路奔波着。到家后,症状没有消除,正月初二又住进了医院,更大的问题出现了,肠子出现粘连,医生束手无策。经咨询北京301医院专家后,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炎、减压、溜跶。此时的李莹经历了像炼狱一般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为了消除肠粘连,爸爸左手举着药瓶,右手架着她,妈妈托着引流管,每天需要在医院病房里一圈圈走10来遍,每次得坚持20多分钟。那时她虚弱得什么也吃不下,全靠液体维持生命,直不起腰来,站立活动时,抻得腰部创口和腹部刀口针剜般的疼痛,每走一步得付出全身力气,痛得脸上淌满汗。经10多天的坚持锻炼,肠粘连终于消除。
2007年2月23日李莹开始在天津肿瘤医院接受放化疗。每次放化疗10天左右,特别痛苦,对于女孩子来说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最痛苦的是掉头发。李莹最舍不得自己的长发,她不愿心爱的头发一点点掉光。她也曾问过医生,能不能想办法留住头发。可是医生无奈地对她说,有不影响头发的药,是进口的,特别昂贵。国产的都有副作用,肯定掉头发。李莹知道家里困难,二话没说,毫不犹豫选择了国产药。从天津回到通辽两三天,她突然跟妈妈说:“妈,你陪我上街吧,我要买假发。”开始妈妈以为她是为以后化疗掉头发作准备,所以也就没太在意。不料,买完假发后,她直接去了理发店。进去后,理发师问她理什么发型,她说把头发剪掉。理发师看着这个高个子漂亮女孩非常惊讶。接着她就把自己的病情如实对理发师说了。那个理发师很感惋惜,他头一次见到这么勇敢的女孩,只好按她的要求把头发全部剃掉。李莹看着自己心爱的秀发一刀刀被剪落,没掉一滴眼泪。
接着就是持续10个月的放化疗,头发一点点掉,后来全掉光了。夏季的天津气温高达40℃,李莹戴着从通辽花110元买的合成纤维假发头上又闷又痒,脸上直淌汗,甚至起了满脸小疙瘩。妈妈看她实在太遭罪了,就带她去商场买人发制作的假发,那类假发透气性好,又美观自然。可是商场里的这类假发售价高达1500余元,李莹看后说什么也不买,她知道爸爸妈妈此时有多么难,前后的治疗费用都是不知想了多少办法东挪西借来的,她不忍心让他们身上的重负再增加哪怕一点点。她对妈妈说,反正也不长期戴,用不着买这么贵的假发,有现在这个假发将就一下吧,最终没让妈妈买。手术后,左腿挪动吃力,一开始连床也上不去,李莹为了早日返回学校,她常常咬着牙,忍着痛用力抬腿,反复练,天天练,起初由爸妈帮助,后来自己练,看电视、在床上随时随地地练。有一天,终于腿能搭在床边,她高兴地大喊:“妈,我能上床了!”
因为治病落下不少功课,这令她心急如焚。每天一遍遍按摩着头部,盼望头发快点长起来。她在家治疗期间不忘自学,经常给宿舍同学打电话了解学校的情况,告诉她们自己恢复得很好,叫她们放心,嘱咐她们少吃方便面,方便面没什么营养,别吃街边小摊不卫生的东西。她多么盼望自己能早一点回到校园,回到同学们身边。
为了给李莹治病,家里四处借钱,该借的都借遍了,最后把房子都抵押了。2006年9月,在天津时,家里弄不到钱,放化疗无法进行。父亲特别着急,实在没有办法,再一次想到学校,他给学校领导打电话,请求帮助,校领导非常重视,亲自打电话给经济管理学院安排募捐活动。当李莹得知情况后,坚决不同意,话还是那番话,就是不要给学校找麻烦,不要给同学们增加经济负担。父亲李建国此时再苦再难也不能让病中的孩子不高兴,他觉得女儿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万般无奈只好向学校表示谢意,放弃了募捐。
李莹同学不屈不挠同病魔斗争的消息经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向菲主持的“神州夜航”节目播出后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关爱,青海一位15岁男孩捐出自己多年攒下来的1000多元压岁钱;广州几位收人不高的打工妹每人捐出10元,并打来电话鼓励。社会的关爱使李莹感到特别温暖。
三
2006年11月,李莹终于踏上了返回校园的归途。
临走前,她还急急忙忙到通辽市医院,看望了患脑血栓刚刚住院的二舅,给他一遍遍地揉腿,安慰他别着急。当卧床不起的二舅看着外甥女身患重病还这样惦念他,既心疼又感动,不禁老泪纵横。
她返回学校时,不愿给同学添麻烦,嘱咐他们别去接站,当李莹出现在宿舍门口时,大家都惊呆了,眼前的李莹变白了胖了。比以前状态还好,她们哪里知道,李莹在离开她们的10个多月受了多大罪,吃了多少苦!
鉴于李莹还处于治疗阶段,病情复杂,班主任老师建议她休学,这样有利于她安心治疗。可是李莹说什么也不同意,她坚定地说:我就是恶补(课)也要跟上这个班!”当时班主任很感到情理两难,按规定,像李莹这样的情况一般应办理休学,可是若让她休学,势必让她伤心,影响她的病情。学院领导得知情况后为她的坚毅精神深深打动,破例答应可以跟班。
回刚到学校一个多月就是期末,李莹边服药,边刻苦补习落下的课程,经过努力,顺利通过期末考试。
李莹同学心地特别善良,处处想着别人。她父母都是淳朴的知识分子,幼年的李莹耳濡目染,从小就非常有爱心。六七岁时,父亲接她学琴回来路上,碰巧有个下水井井盖被掀到了一边,坐在自行车后面的李莹拽着爸爸的衣服央求他停下来把井盖盖上,不然黑夜里行人会不小心掉进去。还有一次是路边有棵树的大树干被风刮断搭在路上,影响通行,李莹坚持要爸爸把树干挪开。最后爸爸只好拨通辽“110”,协调清除了路障。
小学时,同学家养了一只小白兔,她特别喜欢,每次去同学家时都会给它喂草。有一次小白兔受了伤,小莹莹看见后难过地哭了起来,给它细心地包扎好伤口,还经常过去照料它。每次和小朋友们玩耍时,她从来不争不抢,总是笑眯眯地让着大家。若是家里来了小朋友,她总把大个儿的苹果给他们,自己吃最小的。家里来客人,她彬彬有礼,沏茶倒水,问寒问暖。去亲戚、同学家里,她都闲不住,像在家一样帮人家扫地,擦洗,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
上大学的时候,她报到比较晚些,宿舍里只剩下靠近门口的床位。那个位置通常是同学们最不喜欢的位置,她分到的宿舍又对着楼道,既嘈杂又有凉风。本来妈妈想给她调换一个别的宿舍床位,李莹说,不用了,在这里也挺好的。倒垃圾、每次开关申灯、接电话都是她的事,特别是晚上,有时同学回来晚了,她还要经常下床给她们开门,不厌其烦,简直像个传达室值班员。
好友李艳玲回忆:大一那年秋天,她和李莹去青城公园游玩,当时园内的一个骆驼很瘦,好像特别饥饿。李莹看到后非常可怜它,当时身边除了零食以外没有其他可以喂的东西,就叫她一起上前,把自己带的山楂片都喂给了骆驼。
2007年3月,父母带她去天津做放化疗。火车上,一位大婶了解到李莹的情况后,把座位让给李莹,她却说什么也不肯躺下:“车上这么多人都站着,我这么年轻,怎么好意思呢!”一句话把父母和周围的人都震动了,谁也没想到李莹这么小的年龄,得了这么重的病却还在替别人着想。
有一天在天津的公交车上,她看见4个外国人很着急的样子,正询问身边乘客,因为语言不通,大家搞不清是怎么回事。李莹的外语比较好,她听明白他们找不见路了,于是把他们带到司机的跟前,临时作了翻译,给几位外国朋友问清了目的地位置、路线,这才下车。
放化疗后,李莹的身体特别虚弱,妈妈为了给她补身体,增强免疫力,特意买了只鳖,准备熬汤。她说什么也不让妈妈杀鳖,最后竟养了起来。那只鳖好像很有灵性,很可爱,李莹特别喜欢它,在家每天细心喂养它。后来李莹一家去天津放化疗时间比较长,回来后发现鳖不知什么时候死了,李莹为此十分难过。
放化疗所需费用是一笔巨额开支,在借钱无望的情况下,李莹父母临时卖起了盒饭,这样一来既可以不离开家,照料一下养病的孩子,又可以挣一点钱。那些日子他们特别忙,父亲早晨4点多起来就要到批发市场买菜,妈妈在家做饭,还要装盒、卖饭,照顾李莹。夫妇两人严重透支着身体。“那些日子简直像疯了一样,拼命地干,就是想办法挣钱准备下一次放化疗。”李莹的父母回忆起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仍然唏嘘不已。李莹看到爸爸妈妈为自己日夜操劳,非常心疼他们,当时她身体还特别虚,浑身无力。每当爸爸妈妈忙时,她不顾自己身体和妈妈的劝阻,抢着洗菜、择菜、盛饭、卖饭。
李莹在医院放化疗期间,每次都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地面扫得干干净净。护士查房时,屡屡夸她的床位最标准。她说,那些护士姐姐很辛苦,不能给她们添太大麻烦,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就尽量做点。
李莹在医院经常给同室的病友们讲笑话,用青春和乐观感染着病房里的每一个人。有的患者对手术有恐惧心理,李莹就以自己为例安慰他们,要他们放心,好好配合医生治疗。有一个患者,因为患病辍学,家里待她又不好,有点心灰意冷。李莹得知后,就找她家人谈话,劝他们多为病人着想,给她温暖和力量。李莹最后一次放化疗结束与她们分别时,那些病友流着眼泪一直把她送到门外。
返回到校园后,虽然病情得到暂时控制,但李莹的腿部依然不能承受长时间站立。2007年4月,男友小冯陪她去医院回来,他们已经走了很远一段路了,两人好不容易在公交车上找了个座位,这时候,李莹见到身旁有老人站着,赶忙让座。小冯知道她的病情,见她站着,非常着急,要她过来坐自己的座位,没想到她却叫他把座位让给了身边另一位老人,自己颤抖着腿站了一路。到了学校后,提起这事,小冯埋怨李莹不注意身体。没想到李莹却批评小冯缺乏爱心。小冯解释道,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也非常有爱心,参加工作了,受好多社会现象影响,有点麻木了。李莹说,即使工作了也不能那样,嘱咐他时常给他的父母打电话,记住家里人的生日,多关心他们。
2007年5月,李莹的腿又开始剧痛,一天,她给宿舍同学打电话:“我上不去楼了,你们下来帮一帮我吧。”很快便无法上床了(宿舍均是上铺),只好在校外租一楼的房子坚持上课,服中药治疗,由妈妈陪读。此时她上床都很吃力了,可她还惦念着同学们,有时还做点好吃的,把宿舍同学叫来改善生活。
四
2007年6月,李莹病情再次加重,并住进了内蒙古医院。
住院前,有一天班主任王老师来看她,她说:“王老师,我想入党。”这时候她的病已经复发了,状况很不好。李莹从小就是积极上进、处处为他人着想、懂得感恩的孩子。李莹的外公冯玉是个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人一生坚持原则,两袖清风,对家里人管教特别严格。有的离退休干部,家里人吃药都能沾沾光,报销费用。到了老冯头这里,家里人谁也沾不上他的光。每次住院,只要他感觉自己差不多了,坚决要求出院,绝不浪费公家的钱。李莹从小就在外公身边长大,又深得他的疼爱,受到他言传身教的影响最深。加上外婆、3个舅舅都是党员,所以她很小就对共产党有很深刻的印象,觉得入党是一件很光荣很神圣的事情。上大学后,她刻苦学习,忘我工作,任劳任怨,就是怀着那样的执著信念来要求自己,勉励自己。
2007年8月间,李莹病情恶化。一天,父亲考虑再三终于把病情如实向她说明。李莹听后坦然地对父亲又一次提起入党和捐献眼角膜的事,她说:“我的病恐怕治不了了,我对共产党,对共产主义一直信仰,我希望生前能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知这个愿望还能不能实现了。”同时她也郑重提出:“我住院期间得到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长这么大还没有为社会作过什么贡献,为回报党多年的培养教育,回报社会,我愿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挽救那些失明的兄弟姐妹,让他们在阳光下幸福快乐地生活。”女儿的话令在病床边的父母十分震撼,但他们很快理解了。早在北京301医院时,李莹就向父亲流露过,自己得的要是恶性肿瘤的话,就不治了,将来把眼角膜捐献出来,回报社会。那时父亲以为她是在开玩笑或是一时冲动的话,加上当时一心努力治好她的病,所以没有放在心上。现在女儿郑重提出人生最后两大愿望,尽管他们夫妇俩心里十分痛苦、难过,但此时此刻,他们非常理解女儿的心,非常支持她实现自己的最后心愿。
李莹大一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是辗转各地治病以来一直没有来得及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她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她一贯坚持要做就做最好,在自己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得完美。她在向党组织递交的思想汇报中充满深情地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表白:“我盼望在我生命结束以前,组织能接纳我,让我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愿我的眼角膜成为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自从莹莹病了以后,我们夫妇俩怕她思想上承受不了就一直瞒着病情,在孩子面前装糊涂。莹莹也在我们面前装糊涂,现在看来,其实她心里都清楚,就是不想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无非是为了安慰我们。其实,怎么做她心里早都已经想好了。”李建国提起女儿作出捐献眼角膜决定时,心情格外沉重。
由于内蒙古没有保存眼角膜的眼库,也没有关于人体器官捐献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完成李莹捐献眼角膜的心愿,经过内蒙古电视台多方努力,与深圳市红十字会和深圳市眼科医院取得了联系。深圳市眼科医院姚晓明博士第一时间通过内蒙古电视台记者李玉冰给李莹发来短信表达敬意,信中说:
“亲爱的李莹同学,你好!得知你身患重病不能继续学业,我感到十分难过,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在疾病面前你选择了勇敢和顽强,在生死关头你演绎了人道和奉献,我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假如疾病夺去你年轻的生命,请相信,内蒙古天堂草原上空将永远闪烁着你不灭的眼神。因为你那洋溢着青春光彩的眼神依然会注视着你爱的和爱你的亲人、老师和同学,注视着你无限眷恋的美好世界!”
8月下旬,根据李莹申请,经自治区红十字会与深圳红十字会协调联系,父母代表李莹与深圳市眼角膜库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
李莹病床上递交思想汇报,申请入党的事迹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2007年8月26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特批在内蒙古医院为李莹同学举行了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这一天,李莹早早地醒来,要家人为她梳洗干净,她希望自己以很阳光的姿态出现在老师同学面前。此时的李莹已经不能太多说话,手臂无力举动,但她的意识特别清醒。当父亲拉着她的手代她宣誓,学校党委组织员孟昭武老师宣读校党委关于批准李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决定时,病房里响起了庄严的《国际歌》声,病床上的李莹凝望着鲜红的党旗,她,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宣誓结束后她那枯瘦的手拿着大家献来祝贺的鲜花目不转睛地看啊,放在脸旁一遍遍闻着,显得那么喜悦,那么激动,眼角淌下了热泪。有记者问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和病好了以后打算作什么时,她吃力地说:“我发自内心地高兴,病好了以后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孟昭武老师后来回忆李莹入党情形时感慨地说:“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弥留之际能提出入党这样的要求,能够作出捐献角膜这样的行动非常不容易,确实有追求,体现了李莹同学高尚情操。不要说那些年轻的,就是好多老党员,包括我,也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的壮举。”
进入9月以后,李莹时常出现昏迷,状况时好时坏。医生提醒家人说她随时有生命危险。高中同学金灿灿得知李莹病重的消息,从北京大老远来看望这位当年的同桌。当他在病房里看到昔日阳光灿烂的好友瘦得不成样子,这位坚强的小伙子眼泪夺眶而出。拉着她的手连连说:“我来晚了!我回去一定和同学们一起帮你想办法的,你一定等我们啊。”这时的李莹已经虚弱得说句话就累得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她非常吃力地说:“小——灿——灿——别——哭,放——心——吧,我——没——事——的!”当金灿灿辞别时,她心里还挂记着老同学,几乎是闭着眼睛一字一字艰难地说:“你——一——会——儿——要——走——了,你——路——上——小——心——点——啊……”
9月5日,宿舍同学去看望她,那时的她更瘦了,同学们心里都很难受,她却微笑着安慰同学说:“我没事,会治好的,你们别着急。”勉强挪动那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的右臂要向大家打招呼,可是接连不断的剧痛让她无法持续思路,她当时要求打针,可打镇痛药时间还没到,便肯求妈妈:“妈,求求你给我打一针吧,我要和同学说说话。”在场的同学们都禁不住落了泪,同来探望她的班长难过得一个人跑到走廊的角落里大哭。打了一针杜冷丁后,药物的强烈麻醉镇定作用立刻发作,她很快睡着了。当她醒来后,发现同学都走了,遗憾地对妈妈说:“妈,您转告我们同学,真对不起,我刚才不小心睡着了。”当她妈妈将李莹的歉意转达给同学们时,电话那边传来一片呜呜哭声。
给李莹带来巨大痛苦的不仅仅是剧痛,由于呼吸循环功能日益衰竭,心内火炼般的热,只好靠吃冰砖减轻痛苦。每当妈妈把冰砖放到李莹嘴边她都要爸爸、妈妈先咬一口,自己再吃。
看着床边苍老、憔悴的父母,李莹也心疼万分,她不忍再劳累他们每天一遍遍的翻身,再给他们增加一点负担,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她只能用坚强安慰养育他的父母。母亲冯迎春回忆说:“在医院我和她爸、小冯每天三班倒照顾她,黑夜里只要她有动静我们就给她翻身,她看我们睡不成觉非常不忍心,就尽量忍着不动,不吭声。她吭声的时候那是她实在受不了了。9月3日,李莹还在病床上给爸爸妈妈唱了一首《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李建国夫妻俩听了心如刀绞,泪流满面,至今说起来就哭。他们说,这是孩子特别眷恋……
尽管已处病危状态,她心里仍念念不忘对关爱她的人的感激。每当新闻记者来采访,医护人员来输液、打针等,她目送他们时,都要连说“谢谢”。直到她最后清醒时刻,还对主治大夫金高娃说:“谢谢您,金大夫。”
9月8日早上,李莹再次从昏迷中醒来,她气力艰难地对爸爸说:“爸——我——抱——抱——您”,接着分别和爸爸、妈妈、男朋友小冯拥抱。父亲李建国后来回忆说:“我们这孩子从小表达感情很含蓄,很委婉,从来没有拥抱过我。”说完,泣不成声。自从病危后,她多次对父母说:“爸爸、妈妈,真对不起你们,女儿报答不了你们的养育之恩了。我多次说别治了,你们就是不信,你们俩都是50多岁的人了,现在为了治我的病已经借了30多万外债,弄得人财两空将来日子怎么办呀。”那一天,当她最后拥抱小冯时,胳膊已经实在没有力气了。她深深感激和爱着这个在她最艰难的时刻给了她无微不至关心的人,为了照顾她,他辞掉了很好的工作,不远千里回来接送她上学、给她熬药、做饭,悉心照料她。李莹病重时多次向他提出分手,不想拖累他,可他坚决不答应,劝李莹安心养病。李莹最后几乎恳求地说:“你走吧,再找一个,带来我看看,我也就放心了。”小冯还是没有答应。之前当李莹在病中时,她拖着病腿陪小冯去应聘,鼓励安慰他,还给他做饭、洗衣服,冒着寒风给他买药,直到躺在病床上几近昏迷状态时还关心他每天吃没吃早点,衣服洗了没有。这一刻,她再也无法为他做什么了,手刚刚拥抱就无力地滑落下来。“莹莹太完美了”,小冯每次回忆李莹时总这么叹道,顿时眼圈湿润,陷入怔怔的沉思中。
弥留之际,李莹轻轻呼唤了3遍:“妈妈,我爱你。”
2007年9月9日17时42分,李莹同学因病医治无效,在内蒙古医院永远地离开了爱她和她爱着的人们,年仅22岁。
一个小时后,内蒙古医院的医生为她做了眼球摘除手术。当晚,小冯在新闻媒体、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和上海民航等部门协助下,护送李莹的眼角膜飞赴深圳帮助李莹完成最后心愿。9月10日,李莹的眼角膜在深圳眼科医院被成功移植到在深圳打工的21岁的安徽籍姑娘王俊和26岁的广东小伙子张锦威两个年轻人身上。
“她是一位天使,绝对是个天使!”李莹的同学于欣得知噩耗泪流满面,哽咽地说。
李莹同学无私捐献眼角膜的义举和她真诚、善良、坚强、乐观的精神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香港大公报、深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李莹的眼角膜运抵深圳进行移植的那几天,深圳当地报刊亭的《深圳商报》、《晶报》等一时洛阳纸贵,被抢购一空。
9月15日上午9时,内蒙古农业大学师生在呼和浩特殡仪馆隆重举行李莹同学遗体告别仪式,送别这位美丽善良的好姑娘、优秀大学生。连日来报道李莹同学事迹的内蒙古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天天看”栏目组全体工作人员及其他媒体记者也专程前来送别李莹同学,他们敬献了花篮,表达对她感天动地义举的深深敬意。李莹同学的遗体静卧在鲜花翠柏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这是对这位有着崇高理想追求的大学生、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的最高评价。“正风华英年早逝百花垂泪,叹别离才华横溢天地挽留”,吊唁大厅哀乐低回,悲痛泪水交织,哭声不绝于耳,大家深深为李莹回学正值花季年华过早离世感到惋惜。
李莹的感人故事和捐献眼角膜的善举也深深感动了亲自实施李莹眼角膜移植手术的著名眼科专家姚晓明,这让他决定要做一些眼睛复明工作,回馈内蒙古人民。
9月27日,来内蒙古进行首例眼角膜捐赠移植手术的姚晓明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紧紧握住李莹父母的手说:“感谢你们,你们养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做出这么伟大的事情很不容易,没有李莹为深圳人民无私捐献眼角膜,就不会有今天的呼和浩特之行,是李莹同学感动了我,促成了南国北疆光明大接力,她的伟大举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为本身。”9月28日14时,深圳市眼科医院姚晓明博士与内蒙古医院眼科医生在内蒙古医院共同完成了内蒙古首例捐献眼角膜移植手术。姚晓明从深圳带来的两枚眼角膜成功地移植给了内蒙古两位患者。同日,由深圳狮子会捐资在我校设立“李莹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由李莹的善举引发的南国北疆光明接力如同一声惊雷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冲击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专门就李莹的事迹做出批示,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和自治区副主席连辑也分别就学习李莹事迹做了批示。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分别在显要位置报道了李莹的事迹。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个栏目还对李莹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
11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团委追授李莹同学“全区杰出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同日,李莹荣膺。由自治区文明办、团委、教育厅、广电局、青联、学联联合授予的“首届内蒙古青春大使——爱心之星”称号。
11月22日,教育部作出决定,追授李莹同学“全国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并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向李莹同学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勤俭节约、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怀,刻苦学习、热心助人的优秀品质,自觉树立跟党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坚定理想信念。
12月24日下午“生命赞歌——李莹同学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行。报告会前,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亲切接见了李莹父母和报告团成员,对李莹同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深人学习、宣传好李莹同学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储波指出,李莹是新时期广大青年以及全体党员、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大力弘扬、宣传李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通过典型宣传,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形成。报告会分别在包头、赤峰、通辽巡回报告,在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学校党委发出号召,在全校深人开展向李莹同学学习的活动,学习她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学习她对社会、他人充满爱心和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学习她倾心学业、刻苦学习的求知精神,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以及搏击病魔、坚韧不拨的坚强意志。同时在全校组织了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捐款活动,全校师生为李莹父母捐款26万多元,让他们摆脱了困境,告慰了李莹同学。
2008年12月李莹荣获“青城骄傲”——感动呼和浩特人物称号;2009年5月荣获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称号。组委会给感动内蒙古人物李莹的颁奖词是:“平凡生命,化作光明天使;终极奉献,源自感恩情怀!”
出于对李莹同学的敬意,呼和浩特古林人文纪念园无偿为李莹提供墓地。作为遗体器官捐献者入葬呼和浩特古林人文纪念园的第一人,李莹的名字被镌刻在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的首位。
李莹同学虽然走了,但她留给这个世界光明和博大的爱,留给生者以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和人生思考。李莹是一位光明的天使,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楷模,她用生命最后的激情和耀眼的人性光芒照亮这个世界,她那火热的心、灿烂的微笑和那双美丽的眼睛永远让人们温暖、感动。
(作者:赵殿武)